时政|经济|社会|热图|专题|节会|人事变动|地方企业|文化 •  旅游|
中国在线>经济
通胀仍处高位 宏观调控如何继续
2011-10-18 08:46:16      来源:南方日报

打印文章 发送给好友 分享按钮

二是高成本倒逼产业转型。

近年来源于美国的量化宽松政策,导致货币流动性泛滥,推高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产生商品金融化现象。大宗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导致中国经济进入高成本时代。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速,“民工荒”在未来也许会成为常态,意味着中国经济必将步入高工资时代。这将倒逼企业转型,要么通过技术手段提高生产率,要么外迁,要么倒闭。其中,部分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外迁或倒闭,将逐渐成为一种趋势。这意味着企业必将分化,大规模平面扩张式的生产性需求力量将分化。这表明,扩大内需,重在产品开发与创新。没有企业的转型升级,中国实体经济的微观基础就很难夯实。

三是凯恩斯式的政府需求不宜扩大

。2008年11月以来,中央政府经济刺激政策应对金融危机冲击,产生了较好的效果,但目前的国内外宏观经济环境,不允许再用凯恩斯式的经济刺激政策。对于国际金融危机等外部冲击,用短期经济刺激政策应对尚可;对国内经济的微观基础问题,政府不能替代市场。政府应该增进市场,实现“看得见的手”与“看不见的手”有效握手。因此,我们不能依靠经验理性,不能期望政府紧急出手。

四是外部需求受到多重因素制约

。其一是人民币升值产生的汇率风险,在很大程度上抑制着出口。其二是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产生连锁反应,对中国商品的需求会在一定程度上下降。其三是发达国家重提“再工业化”,发展中国家生产能力不断增强,中国面临的外部市场竞争将加剧。其四是近年来中国面临的贸易摩擦不断加剧,贸易成本不断增加。

历史具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但历史的每一次展现都必将不同。2011年中国经济的情形与2008年极为相似,但又极为不同:2008年主要是外部冲击,2011年主要是内部冲动的累积;2008年主要是货币领域,2011年主要是微观基础。

综上分析,中国物价水平已经处在较高的绝对水平,支撑物价快速上涨的力量将逐步减弱,将出现“绝对水平高,增长速度缓”的局面。正所谓:高位运行“终”有时。

作者系暨南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导

若重新回到“超常规”宽松货币政策老路,既不能走出用浅层次手段去解决深层次矛盾的误区,还将失去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难得机会

稳健货币政策并非中小企融资难主因

□郭楚

温州中小企业“借贷难”问题引起中央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有些经济学家甚至认为,越演越烈的“借贷难”问题已证明稳健货币政策完全失败,建议中央尽快放弃稳健货币政策。笔者认为,“借贷难”问题以及由此引起的各种质疑表明,“借贷难”问题折射出“十二五”期间我国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将更加突出,必须按照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的精神,不失时机地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创新,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和体制机制弊端,才能有效解决“借贷难”问题,从而推动我国社会经济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找准解决“借贷难”问题的突破口

从2008年开始,我国采取了宽松的刺激性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投放了大量货币以及财政资金,作为应对金融危机的“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避免了我国经济陷入衰退,成绩有目共睹。但天量信贷投放市场,结果使市场流动性泛滥,刺激了物价上涨,遏制通胀已经成为今后三两年我国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所以,稳健货币政策不能半途而废,否则通胀死灰复燃,以后再控制就会更加困难。

我国此次紧缩银根政策不到一年的时间,在一定程度上遏止了通胀的蔓延,但本轮调整还没有到位,也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融资难问题。由于央行此前一直用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的方式控制市场流动性,而迟迟不愿加息,这样不仅不能明显缓解市场的通胀压力,而且人为导致市场资金饥渴症,从而出现了官方利率和市场利率的“双轨”现象。

如果按照某些经济学家的建议,放弃稳健的货币政策,重新回到“超常规”宽松货币政策老路,这样既不能走出用浅层次手段(大规模发行货币)去解决深层次矛盾(产能过剩、结构扭曲、创新能力不足等)的误区,还将失去加快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难得机会,从而使经济社会的一些深层矛盾和问题更加突出。笔者认为,只有在保持稳健货币政策的前提下,找准解决“借贷难”问题突破口,不失时机地推进金融领域的改革创新,才能有效解决“借贷难”问题。

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

很多官员和学者从关心中小企业的善意出发,长期以来大声疾呼反对中小企业贷款利率市场化改革。但问题是低利率不但实现不了保护的目的,还因为信贷的无法获得而把中小企业推向真正的高利贷。如果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步伐,必将在全国范围内降低非正规金融市场的利率水平,从而使很多无法从正规金融机构获得贷款的中小企业增加融资机会。只有按照“十二五”规划,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取消对贷款利率的上限管制,才能真正改变数以万计中小企业的命运;同样,贷款利率上限的取消,也必将促进商业银行改善资产负债管理水平,从而提高其风险控制能力和经营业绩。

探索利用资本市场化解中小企业融资难

大力发展直接融资才能有效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并且,扩大直接融资还可以化解企业融资单一依赖银行造成的风险。

今年9月22日,工信部正式发布《“十二五”中小企业成长规划》提出,要进一步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继续壮大中小企业板市场,积极发展创业板市场,完善中小企业上市育成机制;完善创业投资扶持政策,稳妥推进和规范发展产权交易市场;扩大中小企业直接债务融资工具发行规模,探索发展符合中小企业需求特点的债务融资等创新产品。

除了中小板和创业板的继续扩容之外,“新三板”的扩容也非常重要,它是探索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中场外市场的建设模式,探索利用资本市场支持高新技术中小企业的具体途径。新三板作为高科技中小企业融资的重要途径,其扩容对于解决高新技术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将是一个长期有效的方式。

发展债券融资也是中小企业直接融资的重要渠道,因为银行的贷款主要针对规模以上的企业,中型企业通过银行贷款融资非常难。债券融资是比较好的一个办法。但目前中小企业通过债券融资最主要的困难就是中小企业的发债信用不足,这就要求有政府的贴息,需要地方政府的支持,但这只能够满足部分中型企业的需要,而不能够惠及所有的中小企业。今后企业债券的发行需要降低门槛和需要进一步市场化,方便中小企业通过债券市场进行融资。

扶持和规范民间金融活动突破中小企业融资难

要支持中小企业,不能仅靠国有大型银行,而是要靠中小金融机构。政府的作用是放手让地方先行先试,有了成功经验和办法后,及时通过政策、法律的方式予以合法化,给市场中的新生事物合法地位。

加强中小企业融资服务还必须走出民间借贷的误区。调查发现,民间金融活动方式多样,很了解客户的情况,因此,这些民间借贷的不良资产率很低,风险低、坏账少。从健全金融体系的方面看,也要将民间金融活动纳入其中。

突破中小企业融资困境还要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比如目前在政府指导下成立的小额贷款公司运作得都不好,就是因为不让市场机制在其中发挥作用,“只贷不存”的模式是不可持续的,所谓金融就是要发挥中介作用,不仅要能贷款,也要能吸收存款,只有让社会闲置资金运转起来,才能够突破中小企业融资困境。

作者系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国际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采取综合措施

应对物价上涨

□李新家

今年前三季度,物价持续高位运行,说明稳定物价的任务依然相对严峻。针对价格上涨由各方面原因引起的客观实际,必须进一步采取综合措施治理和应对价格形势。

坚持把保障民生摆在首位,形成在物价上涨情况下切实保障民生的体制机制

物价上涨特别是部分生活必需品价格上涨对居民生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建设幸福广东的过程中,我们要特别重视不要因为物价问题而降低了广大群众的幸福认同感。一般而言,消费品价格总指数的上涨不能超过居民收入增长的幅度,而且应该低于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的幅度,居民的实际收入才会有所增加,群众才会真正享受到经济发展的成果。特别是基本生活必需品的价格上涨不能影响低收入阶层居民的实际生活水平。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应采取恰当的措施。一是按照通常的做法,给群众发放一定的物价补贴。二是充分运用价格调节基金等手段,继续支持平价商店的经营与发展,确保基本生活必需品价格相对稳定。三是要从制度建设上加大创新和改革的力度。胡锦涛总书记今年8月在我省视察期间,明确要求全面建立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必须建立一整套跟踪物价形势,根据物价变化的实际情况对社会救助和社会保障水平及时调整提高的制度和办法,以便形成在物价上涨情况下切实保障民生的体制机制。

充分利用价格机制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目前我国市场价格上涨主要表现为结构性价格上涨。按照一般规律,在结构性价格上涨中,价格上涨比较合理比较正常的产品通常应该就是市场上相对供不应求的产品,生产企业会利用这样的价格信号加快产品的生产。政府要积极支持和促进市场上供不应求产品的生产加快发展。根据现阶段农副产品价格上涨较快的情况,必须进一步落实各项措施支持农副产品的生产和流通得到发展,想办法降低农副产品的生产和流通成本,减轻农民负担,加强对农业生产的科技和信息等方面的帮助和扶持。针对当前阶段物流成本较高的情况,要积极促进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物流企业的发展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强化对企业的服务和支持,创造良好营商环境,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和商品流通成本。从较长时期来看,要引导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符合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客观需要。我们要利用好当前价格上涨的作用机制,指导和引导投资结构的调整,切实保证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正确方向和实际效果。这要求加强价格预测,科学编制价格指数,加强价格话语权建设,引导和调控企业价格行为,从而强化价格机制的导向作用。

进一步整顿市场秩序和规范价格行为

要改革市场管理体制,加强市场调控和管理,加强市场软环境的建设,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体系和市场行为规范,改进和加强市场行政管理。一是加大打击假冒伪劣、价格欺诈力度。一些不良企业,包括外国有些在中国的连锁超市客观上都有价格欺诈行为;有些不良企业还会囤积商品抬高物价,对消费者实行价格欺诈;有些商贩会“搭车涨价”,哄抬物价。对于这些价格行为都应加大整顿、治理和引导的力度。二是恰当地利用各种经济杠杆和政策手段整顿流通领域中客观上存在的某些获取暴利的市场经营行为和经营策略,抑制过度投机。三是继续做好清理和整治乱收费的工作,切实减轻企业和群众的负担,防止各种收费对价格上涨起推波助澜的作用。四是加强价格监督检查。通过深入调查研究,找准价格监管重点,加大举报投诉受理和解决的力度,灵活化解各种价格矛盾,营造和谐价格关系。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宏观调控机制

物价上涨的原因非常复杂,不是单一的因素造成的。按照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控制货币发行,善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完善投融资机制,加强金融市场监管和调控,控制流动性泛滥等对于稳定当前阶段市场物价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些都关系到深层次体制问题,只有深化改革才能取得效果。在我国现实经济生活中,垄断对于价格的上涨仍然起了重要的作用,在一些行业和企业,利用价格机制形成了不合理的利益分配格局,这种现象一方面影响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另一方面加剧社会分配不合理格局。在深化体制改革的实践中,应该在这方面打开深化价格调控的突破口。

作者系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

来源:南方日报 编辑:马原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新闻热搜
 
商讯
专题
关注中国经济数据 2011年9月
>> 详细

各地新闻
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伟大觉醒,显示了中国共产党顺应时代潮流和人民愿望、勇敢开辟建设社会主义新道路的决心。>> 详细
点击排行
  中国扶贫基金会受负面新闻影响今年募款仅完成半数
国家药监局提醒公众切勿在网上购买“多仔丸”
 
视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