择校费去向不明 背后隐藏“利益链”
记者调查发现,一些公办名校打着“捐资助学”的旗号收取巨额择校费,一些地方教育部门“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使择校现象愈演愈烈。
针对公众质疑,广州5月初公布四区择校费去向情况时称,择校费一半返还学校,一半留教育局统筹使用。当媒体追问使用明细时,市教育局负责人公开回应说“不知道”。
而广州市公职律师事务所主任、市人大代表王超莹表示,择校费是收支两条线的,直接进财政账户,教育局是知道的,因为在人大财政预算报告中,所有学校的预算开支是列支在教育局下面的。
择校费的背后,实际上隐藏着一条灰色利益链,这是择校费一直不能公开的真正原因。有关知情人透露,学校、教师、主管部门,甚至还包括“学托”,都是这个链条上的既得利益者。有的学校把择校费用于发放教师福利,改善教学条件;有的地方教育部门则规定,学校花钱打报告审批。
北京一位家长告诉记者,他朋友花了10万元给“学托”后,由学校老师通过“推优”名目让孩子进入了一所北京知名小学,“学校并没有拿到钱,10万元是被老师和‘学托’分了。”
而且,择校费收取多少有弹性。由于家长的社会关系、领导批条分量、学生分数不同,择校费的标准会有高低差别。据记者了解,同样一所学校,择校生的收费标准也会有所不同,而依据往往就是主管部门或者主管领导的一句话。
南京部分学生家长反映,为了让择校费收取方式不露痕迹,有的学校要求家长将钱打到单位账户,之后通过单位账户转账的方式汇入学校账户,称作“企业对学校捐资助学”;有的学校要求家长不要缴纳现金,给学校赠送办公用品,比如电脑等,而实际上,实物的总价要比规定的择校费高出一截。
不能“越改越模糊” 治顽疾要动真格
教育部今年2月强调,把义务教育阶段择校与收费完全脱钩。但在记者采访中,不少地方学校负责人表示:“初衷虽好执行难,而且也缺乏监督。”
南京一所知名小学的蔡校长说:“每年方方面面找来的关系太多,学校只能用‘经济杠杆’来调节,要不然没办法安排。”另一位中学校长说,起初,收择校费是因为“投入不足”,一刀切禁止不太现实。
海南省教育厅巡视员石秀慧说,要解决择校乱收费问题,不仅要教育部出台文件,还需要各地拿出具体措施,否则很难落到实处。
“目前,择校的根源还是教育资源不均衡问题。”石秀慧说,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难度虽然大,但只要各地政府重视,还是能够解决的。
近年来,部分城市采取教师轮岗、名校连锁等措施,在一定区域缓解了择校风。南京一所公办初中的吴校长说,实践中存在三方面问题:一是名校拿出来流动的教师数量很少;二是老师流动到薄弱学校时间很短;三是名校校长经常是把能力较差的老师流动出去。
有关专家认为,任何改革的目的都应是越改越清晰,越改问题越少。但一些城市的基础教育却“越改越模糊,越改寻租空间越大”。海南大学教授曹锡仁认为,能否治愈择校乱象,考验的是政府决心。
来源:新华网 编辑:于姝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