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就是不用记账
王仁杰
65岁,乌鲁木齐退休职工,现居北京。记账30年。
1980年到2010年,王仁杰从农村走进了城市,从城市走进了首府,又从首府走进了首都。这其间,王仁杰也从青年走进了晚年,从“光棍汉”走进了四口之家,从8平米的土坯房走进了70平米的楼房。
1980年,农民王仁杰用积攒多年的“工分收入”200元钱买下了新疆塔城市郊区的一间8平米的土坯房。说是“房”,它透风漏雨、冬冷夏热,可是王仁杰很高兴,因为他终于“进了城”。“我离开公社,在城里买了这间房,找人组成了包工队,给人家盖房子。”为了能更好地生活,王仁杰开始了记账,“这让我节省了很多不必要的开支”。
1982年,王仁杰拿着1000元的家底,又借了2000元,买下了一间60平米的房子,往城区又移了500米。1986年,这间房子被规划为“公路用地”,王仁杰又拿着政府补偿的5000元走进了市区,买下了100平米的“豪宅”和500平米的小院儿。
1998年,王仁杰的两个女儿一起考上了师范类的中专院校,因为是艺术类专业,一年的学费就是16000元。王仁杰决定,卖掉一半的房产,供女儿上学。从此,王家的账本从一个变成了三个。“我让她们每月都把花销明细表带回家,一旦超支还要从下个月生活费里扣除。”老人心疼地说:“我的孩子每天都在吃馍馍和方便面,连菜都舍不得吃。”
2002年,王仁杰卖掉了剩下的一半房产,拿到了3万元,其中1万元给两个女儿买了一架星海钢琴,2万元作为在乌鲁木齐买房子的首付,并签下了5万的按揭协议。
一直住着土木结构房子的王仁杰一家终于搬进了60平米的混凝土结构的楼房,摸着钢筋水泥筑造的墙,王仁杰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踏实。
此时的王家已经轻松了不少,两个女儿都当上了老师,每人每月能有近两千元的收入,王仁杰夫妇也找到了一份看管宿舍楼的工作,每人每月能有400元的收入。从这时起,王仁杰一家开始一边偿还背负已久的债款,一边缴纳每月400元的按揭款。
王仁杰把全家的账本汇总到一起,计划着偿还陈年旧账和房贷。“当时我们觉得,按揭真是好啊,可以一边住房子,一边花30年的时间买房子,真是划算!”
2007年,王仁杰终于还完了旧账,无债一身轻的快乐让这位已经迈入晚年的老人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幸福。
2008年4月,王仁杰的女儿来到北京工作。王仁杰夫妇卖掉了乌鲁木齐的房子,随女儿来京生活,并在北京市通州区买了一套两室一厅的房子。说到关于房产的收获,老人颇为得意:“我在乌鲁木齐的房子,住了五六年,还白赚了十几万,当然划算啊!现在北京的房子也划算,买的时候花了27万元,才两年时间,就翻了番儿了。”
自从搬到了北京,王仁杰老人也不再记账了,过去的很多账本也在一次次搬家中丢失了,但他并不遗憾,因为在账本上记录的是艰辛的苦日子,是需要把一分钱掰成两半花的生活重担,而现在,他们可以更加轻松和舒适地生活。
王仁杰的大女儿已经有了男友,他们申请了经济适用房,正等待着每一次摇号的机会。“我跟她说,房子总会有的,实在不行就先租房嘛!生活总是会越来越好的。”王仁杰老人笑呵呵地说。(实习记者李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