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文章:专家揭秘家电“骗补”招数
由于监管漏洞和惩罚机制不健全,现在“一线家电品牌中没有参与‘骗补’的企业有,但不多。二三线的家电品牌,几乎‘全军覆没’”
从2007年开始,为提高农民生活质量、让利于民、扩大内需。针对家电行业,国家先后启动了“家电下乡”、“节能产品惠民”和“家电以旧换新”等三大工程,辅之以数量可观的财政补贴。而近一段时间,多地曝出了多家知名家电生产商,以作假手段骗取中央财政对高效节能空调推广使用的专项补贴的消息,引起媒体和公众的担忧:
“三大工程”被扭曲变形的情况,会不会让国家的优惠政策被一些畸形的行业潜规则所稀释?“‘骗补’作为行业潜规则,如果不对‘犯事’的企业杀一儆百,而仅仅在市场治理的层面上‘堵漏’,那么一定会使监管到头来‘法不责众’。”财政部财政科学所所长贾康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时说。
“骗补”之象
浙江省被认为是“节能惠民”工程造假骗补的一个“重灾区”。
据《瞭望东方周刊》报道,根据该省于2010年7月26日至8月10日完成的第一批大宗用户专项调查结果,已核查到的76146台中,“确认购买”的是14335台,“确认未购买”的多达61811台。尚有73855台因“不配合”、“拒绝调查”、“联系方式为经销商”等原因未能核实。
这篇报道说,受省政府有关部门的委托,中审亚太会计事务所有限公司浙江(万邦)分所进行了核查,经查实虚报总数最多的是广东美的,上报总台数76772台中,有2186台空调已确认购买,所占比例为2.85%。而另有32474台均确认为虚报购买信息,所占比例达42.3%;无法核查到的共计42111台,占上报比例达55%,其中绝大多数为有意不配合。其次,如宁波奥克斯、广东志高、温州月兔、广州松下、青岛海尔、海信集团、珠海格力、沈阳三洋均被涉及。报道一一公布了具体的核查数据。
《瞭望东方周刊》的报道还说:浙江省自2010年9月8日至10月18日在温州市进行的第二批小宗用户专项检查,已经核查到的为33290台,占全部应查数的76.26%,其中“确认购买”为7077台,占全部应查数的16.21%,“确认未购买”的26231台,占全部应查数比例高达60.05%。未核查到的台数10370台,占全部应查数的23.74%。小宗客户清单中,温州月兔上报虚假信息最为突出,共计24022台为虚报,占该企业全部上报总数的71.31%。
另有媒体报道,作为黑龙江省民间公益性组织,黑龙江省节能减排协会数月前受黑龙江省发改委环资处委托,于2010年7月23日至8月10日期间,组成5个检查小组,对全省108家用户,共计18004台(套)高效节能空调进行了专项检查。《中国商报》11月9日为此刊登了记者采写的题为《美的电器深陷节能空调“骗补门”》的报道。报道说,《中国商报》记者在“黑龙江省高效节能空调推广情况专项检查实施方案”中发现,“组织单位和实施机构”为“省财政厅、省发改委负责组织高效节能空调推广情况的监督检查工作,并委托省节能减排协会负责具体实施工作”。《中国商报》记者获取的资料显示,黑龙江省节能减排协会在给黑龙江省发改委的报告中,将“提供虚假信息”列为检查中发现的首要问题。
这篇报道提到,有自称是哈药集团制药总厂的用户,在2010年2月27日购买了1145台(套)“广东美的”、规格型号为KFR-23GW/DY-GC(F1)的空调,安装地址是哈尔滨市南岗区学府路109号(经查,此地址为哈药集团)。黑龙江省节能减排协会检查组工作人员经检查走访哈药集团制药总厂办公室主任蔡卫庆并会同该厂财务处处长、设备处处长共同确认,该厂没有购买过“美的”厂家生产的1145台空调。检查组多次拨打其所提供的联系电话,一次也没有打通,证明电话号为虚假。
《中国商报》的这篇报道还说:除了“提供虚假信息”,黑龙江省节能减排协会在检查中发现“多报”现象也很多。例如“信息”提供的鹤岗某宾馆“广东美的”空调863台。检查组实地到该宾馆检查,这是一家规模较小的宾馆,经理只承认宾馆购买安装了28台“美的”空调,并说发票让前任经理带走而找不到了,对其余800余台空调不知情。黑龙江省节能减排协会在给黑龙江省发改委的报告中说,类似的以假代真、提供虚假信息的情况,各检查组在全省12个市地检查中均有发现。
采写上述这篇报道的《中国商报》记者告知《瞭望》新闻周刊,他们的消息来源主要出自于黑龙江省节能减排协会在给黑龙江省发改委的《关于对全省高效节能空调推广情况进行专项检查的情况报告》(下称“《报告》”)。这位记者说,“黑龙江省节能减排协会还于2010年9月17日将《报告》全文上传‘黑龙江省节能减排网’。数日之后‘黑龙江省节能减排网’上的《报告》原帖不见了。”
黑龙江省节能减排协会的有关人士,否认曾在上述网站发出过这一《报告》。该协会有关负责人及三位业务部长对《瞭望》新闻周刊谈及该省是否存在空调企业“骗补”情况时,与上述《中国商报》报道反映的情况不同:“我们今年只查了3台(套)空调,没发现哪一家企业有问题。”
“看到过《报告》的原始网页。”对此,《中国商报》记者强调:“(我们)掌握《报告》的原始截图和镜像资料。(对于已发表报道的)资料真实性经得起相关部门的司法鉴定。”
无论情况究竟是怎样,家电产业研究者刘步尘认为,“节能产品惠民工程”与“家电下乡”一样,预先都没有规定破坏规则会导致怎样的处罚,结果很可能会导致造假骗补现象的丛生,主管部门又必须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核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