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难抉择
互联网企业
设计台词:在用户和对手之间,我该选谁?
他们是为中国企业带来荣光的群体。按今年12月市值算,全球已经上市的互联网公司中,市值排在前五名的依次是Google(美国)、亚马逊(美国)、腾讯(中国)、百度(中国)、eBay(美国)。如果将排名范围扩大到前十名,阿里巴巴也将入选。
与金融、能源等领域的“巨无霸”相比,互联网公司市值尚小,但如果考虑到这个行业几乎在一种完全市场化的环境中成长,互联网公司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代表中国制造最新进展的一张标签(英文TAB,碰巧又是腾讯、阿里巴巴和百度三家公司各自第一个字母的组合)。
然而,正是这个具有指标意义的新兴产业今年一次次上演“闹剧”,让中国网民很受伤。无论是在线杀毒软件公司之间关于真假免费“扯不完的皮”,还是视频网站之间关于版权“算不玩的账”,又或是引发互联网企业群体性不兼容的“3Q”之争,网民就像筹码,没有做选择的权力,只有被选择的权力。
“3Q”事件结束后,“艰难抉择”成为网络流行语。实际上,中国的互联网企业正面临抉择——是选择全力为衣食父母网民提供优质产品,还是花精力在与竞争对手的意气之争上;是走封闭的道路还是遵循互联网的开源精神,是追求眼前利益一味模仿,还是考虑长远利益谋求创新……中国的互联网企业风头正劲,但是,在薄弱的知识产权保护和混乱的商业环境下,中国的互联网企业也很危险。互联网向哪走?互联网企业需要做一个最艰难的抉择。
最富团队
创业板新贵
设计台词:我上市圈钱,我卖股票套现,让股票跌去吧 。
创业板来了,新贵们诞生了。据统计,从创业板诞生之日起至今,创业板“制造”的亿元级富豪数量超过500人,其中,资产超过10亿元的有73人。
然而,与盖茨和巴菲特这些长期霸占富豪榜单前列的“长性”富豪不同,创业板首富坐席一年内多次换人坐。
除了首富不断更迭,今年的创业板新贵还把“创业板”演绎成了“套现板”。如果说一年之前,刚刚开市的创业板只是上市公司和一级市场投资者纸上造富的盛大派对,那么,当创业板满了周岁,伴随着第一批解禁潮的到来,创业板已俨然成为套现的狂欢场。
统计结果显示,仅11月1日至11月8日期间,就有9家创业板公司的21名高管减持股票,总共减持667.7万股,套现约两亿元。今年以来,已有44位创业板高管辞职,首批上市的28家公司有19名高管离职,时间集中在3至4月间。创业板公司高管一般持股一年后可减持套现,但在职高管必须“每年减持不超过所持股的25%”。离职后半年内不得转让其所持有的股份,离职6个月后的12个月内,减持股份数量不得超过持有股份规模的50%。从上述高管的辞职时间不难判断,他们中的不少人辞职,恐怕意在套现。
企业股价大起大落,板块首富屡次换人,企业高管追逐现金,这样的创业板,不仅离纳斯达克很远,更让股民信心不足——连管理层自身都缺乏信心的企业,何以为股民提供信心,何以成为一个成功板块的中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