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爱听证,石爱伟,红了。周正良,也红了。听证代表们的频频“出镜”,招致网友们质疑声一片:默默的,我们就“被代表”了。湖南省政府法制办副主任张建华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由于缺乏法律的约束,才造成了“听证哥”层出不穷、听证会流于形式。
所以他呼吁,要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完善听证会召开的程序。(9月8日中国日报湖南双语网
http://www.chinadaily.com.cn/dfpd/hun/2011-09/08/content_13649553.htm)
价格听证是政府定价程序中的一项重要制度,事关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消费者期待,参加听证的“代表”,应来自社会的方方面面,通过各种渠道去搜集意见,能真正代表大多人发出自己最想发出的“声音”,哪怕是唇枪舌剑,哪怕是充满“火药味”,哪怕是投反对票,而不是“被代表”,让少数“听证专业户”充当“好好先生”,将“听证会”异变成了政府主导的涨价信息发布会。
周正良、石爱伟、胡丽天等“价格听证专业户”粉墨登场,将独立的公民精神置之脑后,沦为相关部门“随机”抽样选中的涨价表决机器,与主办方保持“高度一致”,不仅放大了价格听证会只“听”其涨、难“听”其降的潜规则,也掀开了“有关部门”挖空心思强奸民意的遮羞布,更暴露了相关制度和法律上的诸多漏洞,是对价格听证会的莫大嘲讽,严重挫伤了政府的公信力。
那么,是什么动力,催生了热衷于凡听证必到的“专业户”?又是什么原因,为这些“常任代表”留出了生存空间?在我看来,这既与现行听证制度存在真空有关,也与信息不透明有关,更与听证主办方网开一面、青睐“托儿”有关。
君不见,过往那些形形色色的听证会,不少主办方仅将听证视作一个流程,“结果”早就成竹在胸,既不将听证时间、地点、参与方式等“广而告之”,更鲜见通过电视、互联网对听证会进行现场直播。一些“代表”们奔着那笔数量不等的“车马费”而去,成了听证方任意摆布的一枚“棋子”,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强奸着同样的民意,说着同样的“正确的废话”,为涨价推波助澜。
俗话说得好,打蛇要找准尺寸。遏止“听证哥”、“听证帝”上演连续剧,须对症下药,尽快完善相关的制度和程序规定,尽可能规范听证代表产生的程序和机制,最大限度地确保听证代表的真实性、代表性和专业性,用严格的立法和问责来惩罚听证会造假。
具体要把好“两关”:一是在选拔“代表”环节,既要严格审查,更要通过报纸、电视、网络进行公示,让敢说真话、敢于代言的人走上听证前台,让趋利而往、另有所图、缺乏独立公民精神的“听证专业户”原形毕露;二是在召开听证会时,大胆引进电视、网络直播,原汁原味“晒”出每位代表的意见,接受民众的围观和评头品足。
如此,与会者才会心存敬畏,不被听证主办方牵着鼻子走,不能也不敢当“好好先生”、“举手代表”;听证会也才会远离形式和作秀,走出“逢听必涨”的怪圈,叫好又叫座。
来源:中国日报湖南双语网 作者:高福生 编辑:刘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