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位代表联名呼吁:大力推进县域经济转型升级
县域经济的本质是百姓经济,民生经济。这种本质告诉我们,由政府主导县域经济发展的模式必将改变,必须避免县域经济成为“县官经济”——
刘期武等16位代表联名呼吁
大力推进县域经济转型升级
当前,县域经济的地位已经越来越重要。3月8日,刘期武、李友妹、李巧云、姜仕、王石齐等16位代表联名呼吁,要通过发展特色经济、主动融入上位区域经济,用好“生态红利”,加强执政理念,大力推进我国县域经济转型升级。
建议提出,当前,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都处于重要的转型机遇期。我国在历经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的农村经济时代、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开始的城市经济时代后,已走到了以县域经济大发展为特点的中国经济第三阶段。但同时我国县域经济仍存在着规模不大、质量不高、实力不强、发展比较滞后等问题。大力推进我国县域经济的转型升级已成为必然的选择。
建议提出,可以从四个方面入手,大力促进我国县域经济的转型升级。
科学引导发展特色经济,错位发展县域主导产业。一方面,根据每个县市区的资源禀赋、历史人文、地理区位、产业传统特色,确定其主导产业。如凤凰县的旅游产业、宁乡县的花猪产业。另一方面,依据新技术新机遇打造县域的特色经济。如浏阳市的生物医药园,利用生物、医药方面的高科技技术,短短12年时间就发展成为了国家级的医药园,2010年园区年工业总产值达171亿元,财政总收入5.2亿元。为此,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法规,引导和鼓励各县市区积极发展自己的特色经济,而不是实行千孔一面的产业布局。
主动融入上位区域经济,强化县域协作发展。县域经济的发展必须突破封闭性,乐于倚势借势,善于“投怀送抱”,才能适应经济区域化趋势加剧的新环境、新背景,也才能在县域经济发展中脱颖而出。如长沙县、浏阳市、望城县、宁乡县是湖南县域经济著名的“四小龙”,发展正是得益于主动融入省会长沙的发展。
用足用好发展“红利”, 实现“生态和谐型”发展。经济学家认为我国经济增长得益于四大“红利”:资源廉价的“红利”、国企改革的“红利”、对外开放的“红利”和人口成本的“红利”。县域经济的转型升级,除了要用好以上“红利”外,还要用好“生态红利”这一法宝。如湖南高达57%的森林覆盖率,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最大“资本”。“生态和谐性”的经济发展方式,要成为县域经济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
建议认为,县域经济的本质是百姓经济,是民生经济。这种本质告诉我们,由政府主导县域经济发展的模式必将改变,必须避免县域经济成为“县官经济”。在扩权强县的同时,必须加强执政理念的引导。如要让县级政府认识到,县域经济发展的目的,不是为了GDP的增长,而是为了全力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满意度;经济发展的主体,不是企业家和政府,而是人民群众,只有人民群众才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强大动力。(记者 苏莉)
《全国两会现场》
加快打通
“北煤南运”大通道
全国人大代表张建林:近10年特别是“十一五”以来,我国电煤供需矛盾比较突出,全国区域性、时段性、季节性缺电现象仍然较为严重,华中地区缺煤缺电状况最为突出。深层次审视华中地区季节性“电荒”现象,可归结为煤炭资源、铁路运能和市场需求等诸多要素的分布和配置不合理。目前,华中地区的煤炭几乎全部需要通过运力已经“过饱和”的京广、焦枝等铁路干线运输,通往华中的煤运干线,大多采取迂回运输方式才能将煤炭运往主销区,费时费力又费钱。
国家发改委近期批复了蒙西至华中铁路运煤通道项目建议书,标志着国家新的“北煤南运”大通道建设正式启动,这将有利于保障华中地区能源稳定供应,有利于国家“中部崛起”战略的有效推进。为尽快打通这一煤运大通道,我们应当加强管理体制和投资体制创新,进一步拓宽筹资渠道,鼓励多元投资、风险共担和利益共享。
湖南日报记者 刘文韬 整理
《全国两会探访》
民企“走出去”,别忘3件事
——傅军委员建言民企海外发展战略
湖南日报记者 张斌
“中国的民营企业应大胆‘走出去’,尽早‘走出去’!”
3月7日上午9时,在全国政协委员住地北京万达铂尔曼酒店小组讨论会场,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工商联副主席、新华联集团董事局主席傅军的一席话,引起了在场委员们的关注。
新华联集团有15家海外公司,海外投资额超过3亿美元。“2008年金融危机最严重的时候,我们在赞比亚收购了2个铜矿;去年日本核电站事故以后,我们又在秘鲁收购了8个铀矿。”傅军用本企业的经历说明一个观点:中国民营企业走出去是重要战略,也是正确的发展途径。
“民企走出去,说易行难啊!”一名委员插话。
傅军认真地回应:“是的,‘走出去’要慎重。”他细数了民企“走出去”进程中要注意的3件事——
第一件事,要找到清晰的战略目标。傅军认为,“走出去”寻找资源、市场、技术和品牌,都要有清晰的目标。国外有很多先进的东西值得民企学习,只有谦虚地向人家学习,正确选择合作方式,才能加快民企自身发展。
“我们最近在印尼投资了一个项目,因为缺印尼语的翻译而交流不便。”傅军认为,需注意的第二件事,就是要做好人才和资金准备。希望国家能给予“走出去”的中国民企更多支持。
第三件,要留意文化和习惯差异。傅军说,刚果(金)有一个中国企业控股的冶炼厂,有400多名当地员工,头一年员工流失了70%。后来,企业按当地习惯每周发一次工资,给每个员工每个月发一袋玉米粉,企业变得非常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