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一汽车起重机械有限公司落户金洲新区,是宁乡有史以来引进的最大的工业项目,已经成为新区的一张名片。
金洲新区在安置区建设中,实行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为农民营造了良好的居住环境。
金洲大道拉通,开启了金洲新区新时代。本版图片均由金洲新区管委会提供
宁乡金洲新区又添“金”! 全国唯一的国家级节能环保新材料基地花落宁乡金洲新区,标志着金洲新区跻身国家级平台行列。9月21日,该基地举行了隆重的挂牌仪式。
崛起
中部新材料产业发展集聚区
随着国家“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和“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推进,近年来,金洲新区围绕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光电信息三个主导产业,引进三一汽车起重机、碧桂园等各类项目105个,引进资金400余亿元,园区经济连续四年翻番,成为长沙工业园区的一匹黑马和长沙大河西先导区内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园。
金洲新区重点培育以新型储能材料、新型建筑材料、新型有色金属材料为主要方向的节能环保新材料产业,引进了红宇耐磨新材料、邦普循环科技、族兴新材料等节能环保新材料骨干企业76家,高新技术企业31家,核心企业拥有各类专利172项,国家重点新产品4个,省名牌产品和省著名商标14个,6家企业承担了国家火炬计划项目,2家企业获得“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重大项目的支持,3家企业获国家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的支持,成为中部地区节能环保新材料产业发展的集聚区。
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是科技部为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而设立的。基地将在承担国家科技计划项目、争取国家火炬计划和中小企业创新基金、打造公共服务平台以及完善科技中介体系等方面获取支持。
中部崛起,舞在金洲。回眸之际,可以清晰地看到,这是一个从无到有的嬗变:新辟金洲互通,建设金洲大道,开发金洲新区……宁乡县敢为人先,在经济发展中抢占先机!金洲新区发展思路和历程,彰显出宁乡“金洲速度”和“金洲精神”。站在新的起点上,凭借良好的交通、区位、环境等优势,金洲新区只用了短短五年时间,就迅速成为长沙大河西先导区新兴的投资热土,吸引落户企业百余家,财税收入由2007年的2003万元猛增到2009年的过亿元,2010年则突破2.1亿元,2011年有望实现5亿元。
发端
拉通金洲大道,新区顺势而出
“金洲新区的开发建设肇始于2005年宁乡县委、县政府做出建设全城线的战略决策,全城线是全民乡(现金洲镇)与县城连接线的简称,主要目的是进一步融入长沙、接受省会辐射,加快东部片区开发。” 金洲新区管委会党组书记刘永红清楚地记得,2005年,宁乡通过长常高速和三一九国道连接长沙,前面一条是全封闭的高速公路,后一条那时候路窄,路况也不好,均不具备带动两厢发展的能力。
他介绍,宁乡县委、县政府另辟蹊径,在长常高速宁乡境内新辟金洲互通,并着手修建全城线将金洲互通与县城连接起来,这就是金洲大道的前身。2006年10月,长沙市委在宁乡召开现场办公会,并作出了拉通金洲大道与桐梓坡路对接,打造长沙西线工业走廊的战略决策。至此,在宁乡沩水以东新开辟的金洲新区正式全面启动建设,一个崭新的发展平台顺势而出,将宁乡发展的前沿阵地向长沙方向推进了十公里。
理念
创新已成为金洲新区的标签
“金洲新区自建设之初就确定了‘创新、惠民、共建’的发展理念。” 刘永红告诉记者,“没有创新的人不用,不是创新的事不做,创新已经成为金洲新区的标签。”据介绍,一方面金洲新区探索建立了一系列新的管理机制,首开宁乡县机关事业单位“全员聘用”之先河;在招商引资、项目工程、征地拆迁、财务融资等方面,先后建立“项目工程建设倒计时”、“阳光征拆”等制度,梳理了管委会业务流程,增强了团队执行力。
另一方面企业创新,目前,在新区创业和工作的博士、硕士等各类高素质人才超过1000人。族兴新材料、红宇耐磨、邦普循环科技等10家企业被省科技厅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园区企业与国防科技大学、清华大学、中南大学等高校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建立企业研发中心40多家,其中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有“三一”1家,省级技术中心有圣得西、长高等5家。
“发展成果由群众共享”,金洲新区开发建设始终将民生问题放在首位,结合开发区实际,着眼于带动群众致富,维护群众切身利益,共享经济发展成果。征地拆迁中,坚持“三公开、三公示”制度,做到公开公平公正,维护群众切身利益;在安置区建设中,实行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完善配套,营造良好的居住环境,在设计时考虑到群众在自住的基础上对外出租的需要,每户每年都有8000-10000元以上的房租收入;在就业上,新区联合劳动部门开办“失地农民技能培训班”,组织三次万人规模的企业招聘会,搭建本地群众与园区企业的对接桥梁,共有3000多人进入企业工作,仅“三一”就招聘本地群众1000余人,实现了农民向工人角色的转变,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启程
30亿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
建区以来,金洲新区一年一个主题,一年一个重点,全面推进,重点突破,推动金洲新区各项事业迈上新台阶。基础设施方面,累计投入30亿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建成了以金洲大道为主轴的园区路网50余公里,形成了“五纵五横”交通格局,核心区范围内的水、电、天然气等“七通”已基本到位。招商引资方面,确定了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光电信息三个主导产业,累计引进各类项目105个,引进资金436亿元,竣工投产项目62个,其中三一汽车起重机是宁乡有史以来引进的最大的工业项目,2010年实现产值32亿元,成为三一集团发展最快的业务。新材料产业初步形成集聚效应,获批长沙国家技能环保新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
“机关效能方面,加强机关效能建设,涌现出一系列推进快、质量高、办法好的典型事例。”金洲新区管委会主任廖非平介绍,金洲大道东线工程被市指挥部评为全线综合管理第一名。“三一”2008年4月签约后,新区仅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完成1200亩的腾地工作,效率之高大大出乎三一集团的意外。
制度创新方面,一是招商引资上,先后实行“四不引进”、产业链招商等举措,将发展前景广、科技含量高、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聚集在园区,形成了“龙头带动、众星拱月”的产业聚集态势。二是用人上,在全县行政事业单位率先推行“竞争上岗、全员聘用、绩效考核”的用人机制,调动了干职工的积极性,打造了一支符合园区发展的干部队伍。三是工程建设方面通过完善设计堵塞了立项、设计、核算、招投标、变更、结算和工程支付过程中的漏洞,园区项目工程造价合理、质量优良。
成果
实现双翻番,创宁乡“第一速度”
“经过五年时间的磨砺,金洲新区可以说实现了工业产值和工商税收连续四年翻番,成为了宁乡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基本形成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为下阶段的发展打下了好的基础。” 廖非平说。
据介绍,新区工业产值从2007年的5亿元到2010年的88.8亿元,年均增长175%,工商税收从2007年2003万元至2010年2.17亿元,年均增长122%,两个主要经济指标连续四年翻番,创造了宁乡发展史上的第一速度,在全市工业园区中发展速度也是最快的。
工商税收占全县工商税收的比重由2007年的3%到2010年的12.2%,对全县县域经济的带动作用明显,成为宁乡工业战线的主力军,随着经济规模的快速壮大,金洲新区在全市“三区九园”排名中不断进位,成为长沙金洲产业带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2010年7月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宁乡县先后视察了三一汽车起重机、圣得西服饰和楚天科技,这三家企业中就有两家位于金洲新区。看到园区企业的新变化,温总理十分高兴,他特别寄厚望于三一汽车起重机,勉励它建成一个世界级企业,拥有最好、最优、最高的产品质量。三一汽车起重机国内首台千吨级全地面起重机正式下线,打破了国外500吨级以上超大吨位起重机的垄断地位。
经过近五年的开发建设,金洲新区夯实了基础并取得后发优势,金洲新区作为长沙市的后发工业园区,可以充分借鉴先进兄弟园区的经验教训,在规划布局、产业定位、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等方面少走了弯路,显现了一定的后发优势。目前,在金洲大道两厢集中布局企业,尤其是金洲大道北片区企业布局紧凑、产业集中、初具规模;严格环保标准坚持“四不引进”原则,园区核心区范围内没有一根对天烟囱。用地方面,一方面金洲新区根据企业实际需要和投资额度分期供给土地,投资小、用地少的项目进入标准厂房,严控土地供给面积,鼓励建设多层厂房,严控有“圈地嫌疑”项目,最大限度节约集约使用土地,最大限度的发挥土地效益。另一方面,金洲新区地势平坦,土地资源丰富,具备承载用地需求较大的重大项目,这是园区的一大优势。制度保障,从最初的临时机构“指挥部”到后来的常设机关管委会,金洲新区的领导机构不断完善,体制机制也在不断完善。
展望
“十二五”挺进千亿产业园区
“十二五”期间,在宁乡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金洲新区围绕“两型工业新城,千亿产业园区”总体发展目标,继续贯彻实施融城战略,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加速推进新型城市化,努力打造“宜工、宜商、宜居”的现代化工业新城。
金洲新区已成为长沙工业战线的一匹黑马,成为宁乡快速发展的强力引擎和主要增长极,到“十二五”期末,力争引进各类项目200个,累计建成各类项目160家,基本形成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光电信息产业集群;新区建成面积将达35平方公里,园区总产值过1000亿元,基本建成“两型工业新城、千亿产业园区”,进军长沙“三区九园”五强,并带动金洲镇、夏铎铺镇、历经铺乡等宁乡东部片区成为大河西先导区内的璀璨明珠!
来源:长沙晚报 编辑:李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