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织锦传承人刘代娥,在古老的斜织机上采取通经断纬、反面挑织的方法织土家织锦
精美的土家织锦
龙山县捞车河村,离吉首5个小时车程,这里是土家织锦的发源地之一。这是一个安静美丽得如同世外桃源的地方,土家织锦的传承人刘代娥就住在这儿。两条清浅小河在捞车河汇聚,“人”字形的风雨桥立在一片碎石的河滩上,夕阳伏在山肩上时,村里的小孩开始在小河里戏水。阡陌纵横的水稻田,错落有致的吊脚楼,沧桑的拉拉渡,古老的摆手舞,织锦奇葩西南卡普,戏剧活化石茅古斯,还有那古道热肠的淳朴民风在这里凝集成一幅古风盎然山水画。
土家织锦的美丽传说
土家织锦,土语为“西兰卡普”,意思为土花铺盖,民间又称“打花”。土家织锦有着美丽的传说,相传西兰是一位织女的名字,卡普是她织的花布。西兰是土家山寨最漂亮最聪明的姑娘,她把山里的百花都绣完了,就没见着半夜开花半夜谢的白果花。为了绣出白果花,她独自半夜爬上高高的白果树与白果花儿对话。不料这事被她又丑又坏的嫂嫂发现了,哥哥听信嫂嫂谗言,用板斧砍断了白果树,西兰摔死了,但她的绣花艺术却被土家人传下来了。
土家织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秦汉唐宋等朝代,曾被称为寅布、斑布、溪布、峒布、贡锦等。这是一种极其古老的民间手工技艺,工艺十分严谨,有纺线、染色、倒线、牵线、装筘、滚线等10余道工序,全靠手工在古老的斜织机上采取通经断纬、反面挑织的方法织成。传统纹样多以自然界的动植物、日常生活、民俗风情、历史神话故事等为题材,质地厚重,设色浪漫,以绚丽多彩著称。
土家织锦与土家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土家孩子出生时外婆要送织锦,婴幼儿时要盖织锦,女孩子自小学习织锦,结婚时父母亲戚要用织锦陪嫁,至少需要一床,并且越多越好,能织锦并且手艺好的姑娘更能赢得土家小伙的青睐。
所有传统图案都记得,其他事健忘
“所有的传统土家图案和名字我都记着,但对其他事情很健忘。”这就是土家织锦的传承人刘代娥,一个个子不高,身材瘦小,却始终温和而面带笑容的女子。土家织锦主要靠口传心授的“模仿记忆”,主要以家庭或家族为主,并没有一本笔记或书来记载各种复杂的图案和织法。
12岁时,刘代娥就跟着奶奶学习织锦,如今已有四十多年。现在与姐姐刘代玉、妹妹刘代英成为闻名湘鄂黔渝边区的土家织锦刘氏三姐妹。
1986年,三姐妹在家办织锦厂,屋里屋外几十张织机,周边寨子里来领料加工的达300多人。1995年,由于价格和设计图案的一些原因,织锦厂垮了下来。1999年,土家织锦开始注重用丝、棉来编织传统图案。因为技术的改进,土家织锦渐渐从困境中走出。现在,刘代娥负责二三十个工人的产品销路,统一领料,工人在家里加工。她说,“现在的销量还不错,基本没有库存。”
事实上,学习土家织锦并不用太长的时间,两三天就能学会,但真正要织出好的作品来则需要积累。上世纪80年代,刘代娥就开始收集民间的传统图案,踏上了艰苦卓绝的漫漫求索之旅。长期以来,她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创新,终于练就了炉火纯青的技艺。
在传习所的展览室中间叠放着清初、清末、民国等时期的土家织锦,颜色显得些许陈旧,但整齐的花纹依然清晰可见。墙上挂着的装裱好的土家织锦,几幅针脚细密的传统织锦则是她的作品。2006年,《四十八勾》《蝴蝶牡丹》等7件作品入选“湘西风情书法美术摄影民族民间工艺展”赴上海展览。
“不能让传统织锦失传”
上世纪80年代以前,土家织锦都是做传统精细的斜纹织锦,后来商业化的土家织锦越来越倾向于时间短、做工简单的平纹织锦。平纹主要是构图简单的人物风景图,斜纹以传统的图样为主,花色复杂,做工精细。土家织锦面临尴尬的是,愿意做传统的精细斜纹织锦的人越来越少。平纹织锦的织法和图案相对简单,比如一幅徐悲鸿的《马》,市场售价在70元左右,一个熟练工人大概一天就能完成,由于做工简单,价格也比较便宜,一般消费者在购买旅游商品时更容易接受。记者在现场看到刘代娥正在织一幅名为《苗花组合》的斜纹织锦,这小块织锦却要耗上刘代娥半个月时间,由于纬线太多,颜色和图案都不能出错。“这个很难做,一般人都不愿意做,因为一天只能做一寸。”刘代娥笑道,这块成品的织锦市场售价为500块钱左右。刘代娥对此很担心,“怕斜纹织法的织锦失传,所以我现在做,是希望能留给下一代。”为了传承精细的斜纹织锦,刘代娥笑笑,女儿已经出嫁,无法再要求她织了,但她要求媳妇必须做精细的传统土家织锦。对此,刘代娥倒很坚定,“要使传统土家织锦让人们看得到,看得到才有可能流传下去。”
[关键词]
土家织锦
简史
土家织锦是土家族文化的精粹,历史源远流长。它起始于商周,初雏在秦汉,基本成型于两晋,成熟在唐宋,明清臻于完美。历代以来,土家织锦都被土司土官作为上等贡品或著名土特产向朝廷纳贡。
新中国成立以后,土家织锦得到了党和国家的重视。1957年土家被确定为单一民族,土家族织锦随之正式被称之为“土家织锦”。随后土家织锦被隆重推出亮相全国,走出国门。
1984年,龙山县创办“民族织锦厂”,聘请了土家织锦老艺人叶玉翠为顾问,1988年,叶玉翠被授予“全国工艺美术大师”的荣誉称号。1989年,土家织锦曾作为国礼赠送给美国前总统布什及夫人,受到美国客人的喜爱。同年,土家织锦在南斯拉夫国际博览会上获得金奖。
特点
土家织锦的传承靠口传心授的“摹仿记忆”,主要以家庭(家族)为主,有家庭内直线式传承,也有家族、亲戚之间相互学习的族内网状式传承。因此,形成了一个家庭、一个村寨为同一传承体系,或多条传承线并存的复杂现象。改革开放以后,出现师傅授徒,同时也有集体学习培训等方法。
土家织锦的加工设备十分古老,一直沿用具有上千年历史的“腰裹斜织机”。织机的动力来自操作者的脚力;经线的绷紧张力来自操作者腰部的力量;纬线的喂进和打紧全凭操作者双手。另外在准备工序过程中,纺纱捻线、染色漂洗、倒筒牵线、挑综装筘、梳线上机等,无论设备、工具、原料、工艺、图案、工序,都无一不体现出土家织锦工艺的古老和厚重的文化。
再者,土家织锦抛开了常规意义上的织布梭,色纬全靠手工喂进、断开、变换且色纬织入毫无规律,这样使现代机械加工手段的渗透,形成了工艺障碍。
来源:红网 编辑:周沫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