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新城区230平方公里
到2015年长沙将基本建成“两型”城市,构筑“两型”生态、产业、高效交通、绿色建筑和文化五大体系
戴莹芳 制图
三年多来“两型社会”建设和改革的探索实践,长沙经历了从要牌子到探路子、从被动“两型”到主动作为、从点上突破到面上推进的转变,“两型”理念日益深入人心、融入生产生活,既有效促进了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又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
而“十二五”规划,更为我们描绘了一张美好的两型蓝图:到2015年,拓展新城区总面积230平方公里,公交出行分担率达40%,建筑节能标准达到65%,绿色建筑覆盖率达到20%……
河西新城雏型基本形成
初步形成一江两岸两翼齐飞城市新格局
两型故事
6月25日,一场国际建筑大师充满激情的“对话”在长沙上演。来自5家世界顶尖建筑事务所的首席设计师们,其中3位是建筑界诺贝尔奖——普利兹克奖获得者。昔日河西的葡萄沟,华丽转身为流金淌银的财富高地。“之前梅溪湖土地190万元/亩无人问津,现360万元/亩,投资商兴趣很高。”
两型实践
探索“两型”理念的新型城市化道路,实现了“拉开道路框架、形成承载功能、展现新区雏形”的三年目标。共建设重点工程项目600多个,完成投资2324亿元。基本完善了高度紧凑的“六纵八横”新城道路网络,共新建城市道路90余条,总投资200亿元,总长近300公里,道路通行能力比河东高2.5倍。共完成水电气讯和科教文卫等公共配套项目65个,实现投资82亿元,大幅提高了承载能力。特别是全面建设了新城功能板块,依麓山、傍湘江,开展了大规模的新区开发建设,共完成征地拆迁近2.6万亩,引进项目近2000个,在核心区形成了梅溪湖国际服务区、滨江金融商务区、洋湖总部经济区等五大功能片区,新增城区面积25平方公里,新增城市人口30万,目前城区面积达到118平方公里,城市人口达到120万,河西新城雏型基本形成,初步形成以湘江为中轴,一江两岸、两翼齐飞的城市新格局。
相关链接
近期两型目标
到2015年,基本建成“两型”城市,基本走出“两新”(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市化)路子,基本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构筑“五大体系”:建设“两型”生态体系,突出抓好湘江流域环境综合整治,推进城市、农田、森林、流域、湿地五大生态系统建设;建设“两型”产业体系,产业结构高端化迈出坚实步伐,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装备制造业年产值到2015年均突破5000亿元;建设“两型”高效交通体系,加快形成网络化、立体化、智能化的综合交通体系,到2015年公交出行分担率达40%(目前为27.6%);建设“两型”绿色建筑体系,率先制定实施绿色建筑、绿色市政、绿色村镇的标准体系、指标体系和技术导则,研究制定推广绿色建筑的激励约束政策,到2015年建筑节能标准达到65%,绿色建筑覆盖率达到20%;建设“两型”文化体系,加大“两型”文化宣传,开展“两型”示范创建,引导形成“两型”生活消费方式。
2010年空气优良天数338天
构建“用得上行得通”的绿色建设标准体系
两型故事
8月5日上午10时,随着“砰”的一声巨响,长沙城区最高的烟囱——长沙新城热电厂烟囱轰然倒地。城区三环线内告别燃煤锅炉时代。数据显示,与2005年相比,2010年长沙城区空气质量优良率由67.12%提升到92.6%,空气优良天数由245天增加到338天。
两型实践
历时三年,完成了《长沙市“两型社会”城乡建设体系》课题研究,率先颁布实施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试行)》和绿色建筑设计、两型规划技术导则、施工技术导则等系列28个课题成果,初步构建了一个“用得上行得通”的绿色建设标准体系,为建成“看得见摸得着”的“两型”城市打下了基础。积极推进大型社区、公共设施的绿色建筑试点示范和住宅产业化,重新修订城市绿线管理办法,率先全国编制实施城市色彩规划,率先推进大型公共建筑节能监控和改造,完成第二期城区道路交通疏导工程。社区环境整治获联合国人居环境良好范例奖。编制长沙市再生能源建筑应用专项规划,成功获批国家级“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城市”。加强了机动车尾气污染防治、油烟污染控制、扬尘污染治理,去年二氧化硫削减约2853吨。今年以来,城市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95%。
按照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城市的目标,着力构建森林、农田、流域、湿地、城市五大生态系统。强力实施环保三年行动计划,重点实施截污治污、污染源退出、城乡垃圾处理、农村面源污染治理、河道整治与生态修复等湘江治理五大工程。城区七大污水处理厂和四个县城污水处理厂全面投入使用,城市污水处理率从2008年初的45%提高到目前的90%以上;城市垃圾处理运用了国内先进的分拣系统,实现了100%的无害化和30%的减量化和资源化处理;关闭了影响流域环境的数百家企业,探索了以坪塘为代表的落后产能退出机制,推进了铬渣治理等重金属污染治理项目。全市农村正在推进三个“全覆盖”工程,即:全覆盖的乡镇污水处理厂建设、全覆盖的农村垃圾收处体系建设和全覆盖的畜禽污染治理工程,农村环境正在发生根本性变化。
枫林路路幅由46米降到36米
生态控制线范围面积占规划区总面积46%
两型故事
“在道路建设中,在不降低通行能力的情况下,优化城市道路设计,用地规模一般采用公路建设微丘区中的低值或中值。”先导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例如枫林路路幅由46米降到36米,6.3公里路就节约土地75亩,成为一条通行效率高、建设用地省的城市主干道。
两型实践
以可持续发展城市、紧凑城市、生态城市、网络城市为目标,先行探索“两型”城乡规划的编制要求和技术标准。通过国际方案征集,完成了《大河西先导区空间发展战略规划(2008-2020)》和系列专项规划,创新组团式空间布局、嵌入式城镇布点、公交主导式综合交通、集约型产业组合等规划内容,导入先行划定生态控制线、优先进行不建设区域的控制的反规划理念,使之成为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两型”规划。以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为指导,启动了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规划区范围由上版总体规划的2893平方公里扩大至4960平方公里,并新增了生态控制线规划内容,规划区生态控制线范围内总面积(包括水面)2284平方公里,占规划区总面积的46%。
在近年来探索形成城市建设、园区开发、农民安置、新农村建设、道路建设五种节地模式的基础上,围绕加强制度建设和创新,还出台了各主要地类控制指标体系,实施单位GDP新增建设用地分级考核,作为下达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的依据;抓紧制定节约集约用地评价办法,为节地考核工作提供依据。在土地管理改革上,探索和完善了“两转变一纳入”、先征后转和只征不转、“两退出两获得一保留”等新的征地制度,构建农村土地流转交易体系,创新实施整合资源、整村规划、整片推进和综合投入的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新模式,积极建设城乡统筹的土地市场。
来源:长沙晚报 编辑:王艳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