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老字号吴大茂。图/华剑
8月9日,湖南老字号吴大茂,一位师傅正在修皮带。图/华剑
“为什么关门?”7月28日,几位老长沙略带责备地询问吴大茂的柜台人员。
此前五天,位于解放西路102号的吴大茂门店闭门谢客。曾被长沙人喻为“百宝箱”的吴大茂,究竟怎么了?
“内部的一些纠纷,怕影响整个门店在百姓心中的形象,就干脆关门几天。”吴大茂现任经理孙钳强直言,“我们能够坚持到现在已经很不容易了。”
就是这个上下两层才200平米的吴大茂,以前年营业额能够达到7000万,曾名列湖南商业零售50强。
曾经是湖南商业零售50强之一
鼎盛时期的吴大茂,客流如织。
“我们在柜台前加了个不锈钢栏,防止被顾客推倒。” 孙钳强回忆起1983年-1987年的风光如是说。
“主要是靠批发,全省的鞋厂、服装厂基本是我们供货,江西、湖北的商人都会来批货。”董事长喻昌健说,吴大茂曾是湖南商业零售50强之一。
然而,昔日辉煌随着流年淡去。
8月5日上午,解放西路102号的吴大茂门店,面积200平米左右,上下两层,七八个顾客正在挑拣商品。靠前的柜台里摆放着张小泉、王麻子、捞刀河等名牌刀剪,结账处的柜台就是镇店之宝——吴大茂钢针;楼上正中央的格子里放着各种各样的扣子,柜台里还有铁扣、提手、松紧带等传统小百货。此外,还有领带、文件夹等小商品。
“很多别处找不到的商品都能在吴大茂找到,吴大茂以前有几万个品种。”孙钳强说,吴大茂目前有5000—6000个品种的商品,其中针有50多种,扣子有300多种。
“现在,经济效益谈不上,社会效益还是有的,因为很多小东西只有我们这里买得到。”吴大茂的老技师蒋润秋说。
另一种忧虑是,伴随吴大茂老去的,还有它曾经的忠实粉丝。“现在的年轻人很少知道吴大茂这个品牌了。”
针线从生活的主角变成了龙套
“吴大茂能够坚持到现在已经不容易了。”蒋润秋多次强调。
从黄兴南路186号搬至解放路20号,再搬至现今的解放西路102号,吴大茂逐渐从繁华的制造者变成了繁华的旁观者。
“搬迁让吴大茂元气大伤。”喻昌健说,2000年-2006年,是吴大茂发展的一个低谷期,因老店所处的黄兴路拆迁改造,吴大茂搬至解放路20号。
“搬迁之后,至少有60%的老顾客找不到吴大茂了。”蒋润秋回忆说。
在孙钳强看来,吴大茂的衰落主要是因为市场的供需关系改变了,“以前大部分家庭流行自己做衣服,配料、配件都需要自己弄,针、线、扣、夹必不可少,而现在的年轻人基本都不会做针线活,衣服穿旧了就扔掉。”
“当前,来吴大茂的都是为了省钱。”蒋润秋称,“现在每天的营业额只有1000多元,还要支付水电、工资,开一天亏一天。”
“一是地理位置偏,二是经营商品范围狭小,品种有限,而长沙人的消费习惯发生了变化。”长沙历史文化专家、《长沙老字号》的主编陈先枢认为,和其他老字号相比,吴大茂所在的行业有些尴尬。
转型失败,在长沙百货业升级中掉队
在吴大茂开始走下坡路的20世纪90年代,长沙整个百货市场正在集体“升级换代”:中山、友谊、阿波罗、东塘、晓园等“五虎闹长沙”;平和堂入驻五一路……
随着行业的萎缩而逐渐边缘化,吴大茂也曾多次想过突围,但最终还是没有赶上这一潮流。
“首先,当时相关负责人很难想到往友阿、通程那样的模式发展,其次是老百姓也不愿意见到吴大茂转行。”孙钳强将吴大茂掉队的原因归结为“人的观念”。
事实上,此时期的吴大茂在寻找另外一个突破口。20世纪90年代,吴大茂曾尝试过开服装店、超市,但因管理不善等诸多原因,早早地退出了市场。
其实,当时的吴大茂不乏人才。如今的友阿集团掌门人胡子敬,就曾是吴大茂的经理,那是1978年。
当时,胡子敬将鞋料经营引进到店中,使得吴大茂成为当时长沙第一家批零兼营的商店。“原本只有几百元销售收入的商店,改革后开业当天一下子突破了1万元。”孙钳强回忆说,“不过,胡子敬离开吴大茂去念大学后,再没回到吴大茂工作。”
“吴大茂现在已经过时了。”孙钳强说,“这是后来胡子敬对当今吴大茂的看法。”
营业额每年递增30%,吴大茂要开分店
当前,吴大茂正在突破“老爷爷、老太太买针线的地方”这一定位,委托加工自己设计的五金产品,同时为三一重工、中联重科、江麓集团等大型制造企业提供小扣件等小商品。
关于当前的收入构成,孙钳强称,零售占三成左右,五金加工占三成,供货大企业占了四成。“在2007年,吴大茂的营业额是200万元,这几年都呈30%的速度递增。”另外,吴大茂还在义乌设有三个商品窗口。
对于未来的发展,孙钳强介绍,一是增加网点,向长沙市的东西南北发展,先把长沙做好,再考虑走出去;二是扩大经营范围,扩展新品种,但针、线、扣、夹不会丢,要一直卖下去;三是进超市。
可屋漏又遭连夜雨,当记者问及怎么突破吴大茂现有瓶颈时,喻昌健表示,“现在头脑很混乱,先把维稳的工作做好再说。”
7月23日—27日,吴大茂连续关门五天。“内部的一些纠纷,怕影响整个门店在百姓心中的形象,就干脆关门几天。”孙钳强说。
实际上,内部纠纷已有两年时间,吴大茂的员工状告董事长喻昌健伪造股东签名私吞股权。
对此,喻昌健并不讳言,他的解释是,吴大茂在解放路20号的门店拆迁时得到了几千万元的拆迁补助,加之近几年效益开始好转,很多员工就开始向企业要钱了。“这是1998年股份制改造不彻底,制度不健全造成的。”
[对话]
吴大茂转行的可能性不大
人物:吴有勋,吴大茂第六代传人,1986年进入吴大茂,2001年内退。
潇湘晨报:吴大茂的传人现在都在做什么?
吴有勋:我有3个弟弟,大弟吴有予58岁,在长沙人民鞋店工作,是个国营企业;二弟吴有国在长沙凯旋门摄影公司;三弟吴有家以前任吴大茂财务科科长,现在内退在家。
潇湘晨报:你为何在2001年,还没到退休年龄就内退了呢?
吴有勋:企业困难啊!从黄兴路搬迁到解放路,原来150多个职工下岗了80%,有的40多岁就内退了。企业没钱,每月要还几万块的息钱,职工工资每月也要发十几万。我是副经理,带头下岗,好减轻企业负担,当时只留下了书记、总经理、工会主席三个主要领导。
潇湘晨报:吴大茂曾经开过平价超市,但为什么失败了呢?
吴有勋:那是上个世纪90年代,当时职工太多了,开超市可以分出一部分人,而且那时刚兴起平价超市。我们开了7家,卖副食,不卖吴大茂的小商品。但那个时候企业经营已经出现困难,资金越来越少,进货少了,成本就上升,最终失败。
潇湘晨报:您怎么看待吴大茂的前景?
吴有勋:企业能保存这个商店在这就已经不错了。吴大茂转行的可能性不大,百货现在也不好做,企业规模越缩越小。
[小档案]
清嘉庆年间,江西人刘大茂在长沙育婴街(今育英街)开了一家针作坊,采用前店后坊模式,手工制作钢针。因选料上乘,火候适当,操作严密,磨工精细,渐渐饮誉省城。
1844年,刘死后无子,作坊由徒弟吴为祥继承,商号改为“吴大茂”,迁址于司门口(今黄兴南路)。
1903年,洋货大量输入,手工磨针失去市场,作坊被迫停业。以后,吴大茂专营机制钢针和线、扣、夹之类的小商品,并抽资在街对面增设吴大茂苏广洋货号,增加灯具等商品经营。
1956年公私合营时,吴氏已传至第五代。“文革”初,“吴大茂”招牌被砸,1985年得以恢复,经营小商品的传统一直没有改变。2000年因黄兴路拆迁搬至解放路20号,一直到2006年期间,基本处于瘫痪状态。2006年又搬至解放西路102号至今。
来源:华声在线 编辑:王艳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