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经济|社会|热图|专题|节会|人事变动|地方企业|文化 •  旅游|
  各地: 安徽 北京 重庆 大连 福建 广东 广西 海南 黑龙江 河南 湖北 湖南 吉林 江苏 辽宁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深圳 天津 新疆 云南 浙江
中国在线>华中地区>湖南>湖南省情
长沙名山秀水选介
2011-08-06 10:13:28      来源:长沙地方志网

打印文章 发送给好友 分享按钮

名 山

1.岳麓山

岳麓山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4A级旅游景区,濒临长沙城湘江西岸,连峦叠翠,横亘长沙市区西面,面积约为36平方公里,今游览区约8平方公里。前有凤凰山、王屏山、天马山,后有桃花岭、绿峨岭,南有金牛岭,北有圭峰。主峰云麓峰海拔300.8米,石骨苍秀,楼阁相依。凭栏远眺,湘江如带,橘洲浮碧,六桥飞架东西,古城新廓尽在紫气青烟之中。群峰依附在主峰云麓峰周围,若众星拱月,浑然一体。唐诗人刘禹锡诗句“群峰朝拱如骏奔”,写的就是岳麓山天然雄浑气势。

岳麓山脉属南岳衡山,古人把岳麓山列为南岳七十二峰之一,称之为灵麓峰。南朝刘宋时《南岳记)载:“南岳周围八百里,回雁为首,岳麓为足。”故名岳麓。据地质学家考证,岳麓山奠基于古生代,形成于中生代,发展于新生代,距今3亿余年。唐代大书法家李邕在《麓山寺碑》中描述该地“幽谷左豁,崇山右峙,瞰郭万家,带江千里,玉水布飞,石林云起。”山中植物达977种,其中,罗汉松为千年名木。银杏、枫梓、松栗,虬枝曲干,蓊郁青葱;山涧泉流终年不涸,颇有清幽之感。每到春天,杜鹃吐艳;夏季岩树荫浓;而到秋冬之交,红枫尽染丛林,红橘满挂枝头,麓山更显艳丽多姿。

岳麓山与城市毗邻,自汉以来,即为游览胜地。千百年来名人题咏不绝,名胜古迹遍布全山。有号称“汉魏最初名胜,湖湘第一道场”的古麓山寺,有宋代四大书院之冠的岳麓书院,还有云麓宫、爱晚亭、白鹤泉、禹王碑、清风峡、望江阁、步虚岭、飞来石、自来钟、响鼓岭、蟒蛇洞、舍利塔、笑啼崖、穿石坡等。这些名胜古迹,在民间流传着许多动人的神话故事,使人流连忘返,玩味无穷。在群峦叠翠之间错落着晋陶侃、唐裴休、宋朱熹等人的寓所和近代著名革命家黄兴、蔡锷、蒋翊武、陈天华、焦达峰等人的墓庐。儒、佛、道三教在此长期共存,遗存比比皆是,主要景观有:

2.天马山

位于岳麓山东麓,主峰海拔112.6米,山势若天马腾空,故名。居岳麓右者为“大天马”,左者为“小天马”。

山顶竹苍松茂,峭壑阴森,石径盘曲,野花幽香。山中盛产密橘,尤以南橘香甜,久负盛名。宋代建有翠微亭,朱熹题额,登亭东眺,帆樯城廓,一目千里。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湖南巡抚丁思孔重修。咸丰二年(1852)太平军在天马山下湘江边槐树坪与清军激战,击毙清军河南官兵近千名。翠微亭在战火中荡毁无存,此处却多了座河南官兵合墓。

天马山还有海军大将萧劲光故居、绿林豪杰杜心武墓等胜迹。今日天马山已划归岳麓山风景区。

3.鹅羊山

又名石宝山、东华山,位于长沙市开福区霞凝乡境,傍湘江东岸。山体约12平方公里,主峰海拔140.3米,雄立江滨,旷时千古。山多奇石,或踞或立,远望如鹅,如羊,故名。唐杜光庭著《洞天福地记》将其列为道教第二十二福地,传为成少卿升仙之处。南岳并称,故湘中有俗语:“南岳山的香,回龙山的烛。”寺周古木参天,风景优雅;寺后有潭,倒映翠岭白云,清澈见底。山中还有星子洞,系一垂直溶洞,洞口约1平方米。洞中有洞,钟乳石千姿百态,神秘莫测。后山原有青莲寺,今不存。

4.扶王山

位于宁乡县西部,东西走向,东起横岭,西上笔架山,南接七里山,北临巷于口。清嘉庆《宁乡县志》载:扶王山“群峰插天,森如列笏,唐扶王真人修炼于此。”山因得名。花岗石构造,主峰挂金钩海拔970米。沩水南源潭溪源出自山南麓,源头建有杨柳水库。巷子口山北建林场,广植松杉、茶树。峰顶旧有扶王庙,遗迹尚存。

5.东务山

又名东鹜山,位于宁乡县灰汤镇境内,主峰海拔4298米。古为禅林圣地,山上多庙,向有四十八庵之说,至今遗迹可寻。山峰“鹰嘴石”,独石凌空,形奇势险,数十里外均可见之。山麓之灰汤为著名温泉疗养胜地。

东务山名胜古迹甚多,主要有锣鼓石、禹王冢、冷水井等。山西锣鼓坑,坑长约500米,坑中有一重数吨的巨石,人站在石上,可向两边摇动,一边作锣声,一边作鼓响,故名锣鼓石。禹王冢在鹰嘴石下不远,无墓堆,只大石碑一方,上刻“禹王碑”三字。传说不能在冢上动土,否则会发出雷声。据考,大禹葬会稽山,不知为何此处也有禹王冢。冷水井在东务山之西,泉水清澈,冬暖夏凉,用之沏茶特别清香,做出的豆腐鲜嫩可口。井旁大石镌国学大师黄石村所书对联。

东务山一带,钟灵毓秀,人文鼎盛。从清道咸年间起,所出名人层出不穷,如刘典官至陕西巡抚,黄少春任长江水师提督,戴红顶子者多达50多人。

秀 水

1.湘江

湘江,长沙的母亲河,湘省、湘州、湘城均因湘江而名。它滔滔南来,汩汩北去,过昭山而进入长沙城,经大圫东窑港从南向北,贯穿全市,把长沙市区分为东西两部分,经三汊矶转向西北,至乔口而出望城县,再经湘阴县濠河入洞庭湖。湘江流经长沙全境74公里,河宽1000~1500米,西接靳江、沩水,东纳浏阳河、捞刀河,经15洲,淌13滩,烟水云天,千帆竞发。春夏之时波涛汹涌,浊浪排空;夏末秋初常见西水倒灌,水碧如镜。两岸白沙如雪,垂柳如丝,构成美丽的长沙沿江风光带。湘江水流平缓,河床宽阔,东西两岸,支流汇注,下游受洞庭湖水顶托,因而形成绿洲片片。仅市境就有鹅洲、巴溪洲、橘子洲、龙洲、许家洲、香炉洲等,宛如一串明珠。清雍、乾两朝重臣孙嘉淦南游长沙时慨叹:“湘江之水清而文。”印证唐刘禹锡所言“潇湘间无土山,无浊水,民秉是气,往往清慧而文”确非虚言。

湘江全长800多公里,有11条支流,流域面积92500平方公里,是湖南水系中最大的河流。清学者王文清《湘水记》云:

潇湘、蒸湘、沅湘,三水皆纬流,而经之者湘水也。湘源出阳朔,至永

州,潇水入焉,曰潇湘;至衡州,蒸水来会,曰蒸湘;卒与沅水合于沅江,

曰沅湘。此三湘之所由名也。

北宋著名书画家、文学家米芾描绘潇湘漪丽之风光说:

洞庭南来,浩森沉碧,迭嶂层岩,绵衍千里,际以天宇之虚碧,杂以烟霞之

吞吐,风帆沙乌,出没往来,水竹云林,映带左右,朝昏之气不同,四时之

候不一,此则潇湘之大观也。

因而历代诗人游过湘江后无不留下名篇佳作。杜甫的“夜醉长沙酒,晓行湘水春”;柳宗元的“烟消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谭用之的“秋风万里芙蓉国,暮雨千家薜荔村”等都成为千古绝唱。湘江还因舜帝二妃娥皇、女英化为湘水之神的传说以及三闾大夫屈原放逐湘江的悲壮史迹而使无数文人墨客心驰神往,南宋大词人张孝祥知潭州时,泛游湘江,赋《水调歌头》。

2.浏阳河

踞长沙东部,系湘江支流,原名浏水。浏,清亮貌,谓水清如碧,故名。位于浏水之北的浏阳县也以此为名。阳,北也。浏水发源于浏阳大围山北坡和南麓的大溪河和小溪河。二溪在浏阳城东10公里处汇合后,始称浏阳河。经浏阳、长沙两县境,由杨梅河入长沙市郊,经磨盘洲、杉木港、李家河、东屯渡、黑石渡至落刀嘴汇入湘江,全长234.8公里,流域面积4665平方公里。

浏阳河十曲九弯,百数里水路入湘江。春夏河水时常暴涨,秋冬清波荡漾。两岸青山翠枝,绝景佳色。昔日渡口星罗棋布,如今多桥飞架,宏伟壮观。元代欧阳玄《浏江》诗云:

浏江江水色幽幽,两岸青山云木稠。

一自桑钦载源委,曾留孙圣作春秋。

猿岫风来起波浪,龙湫月出见汀洲。

下流两度翠华过,光气至今浮斗牛。

用浏河水漂洗的夏布洁白如银,经久耐用,远销海外。浏阳金橘,色泽金黄,皮肉可口,营养丰富,曾为“贡果”。河道底床所产菊花石堪称世界一绝。清嘉庆《浏阳县志》载:“菊花石堪称菊石花,在县东永和镇侧,大溪水过永和市,中流石亘如洲,无甚花卉,一望如旋涡堆积凹凸万状,如镂如封,色苍然可爱,有纹而晶莹,作菊花状,跗萼宛然。其中式含苞半吐,殊极有趣。每秋高水落,益玲珑可喜。”

浏阳河流入长沙县境,形成许多绿洲,如山枣洲、江西滩、中洲、柴埠滩、磨盘滩等。洲上芳草鲜美,绿树成荫,如宝石镶嵌镜中,极富诗情画意。又有桃树湾、潭头湾、王家湾、老屋湾、潭湾等较大河湾,河水百转千回,有如彩带迎风,绚丽多彩,沿河公路纵贯东西,车楫往来,渔歌互答,山村水乡景色兼而有之,一曲民歌《浏阳河》,风靡中外。

3.捞刀河

原名涝塘河,明《一统志》载:“河源出浏阳县石柱峰,名黄泥港,西流至长沙县北十二里西入湘江。”后因传说关羽战长沙时在这里落刀,继而捞刀,遂改名捞刀河。全长141公里,流域面积2539.5平方公里,有金井河、白沙河、麻林河等9条支流。《水经注》云:“浏水出临湘(今长沙)县东南、浏阳县西北,过其县东北与涝水合西入于湘。”清陈运溶《湘城访古录》针对此说指出:“浏水、涝水俱系分流,其入湘处相隔十里,《水经》云合流,误也。”

捞刀河在浏阳境内曾名潦浒河、北川河,上游与汨罗江仅一山之隔。为纪念屈原,沿河龙伏乡新开、坪上等村在端午节前一个月即战鼓紧摧。龙舟赛紧张而热烈。到端午节那一天,男女老少伫满河岸,河岸宛如体育看台,几无隙地,百姓新装与夹岸栀花交相辉映。午刻一过,健儿在铳炮声中将龙王接上船头,竞渡开始,锣鼓齐鸣,扣人心弦。

捞刀河之名气更缘于捞刀河镇的刀剪。捞刀河镇位于捞刀河下游,今属长沙市开福区。捞刀河镇生产刀剪的历史悠久,早在明代就有生产“三刀”(剪刀、菜刀、剃刀)的作坊数百户,约占当地农户的五分之一。所产剪刀采用“镶钢锻打”工艺,锋利无比,而且精巧合缝,松紧适宜,品种繁多,式样美观,清初就小有名气。当时学院(今学院街)考棚距位于小古道巷口的“董同兴”刀剪号不远,每届全省院试,考生慕名,都要买把剪刀带回乡,“董同兴”得以声名远扬。后经几代人的努力,捞刀河刀剪已与杭州“张小泉”、北京“王麻子”齐名,一并被誉为中国三大名剪。

4.沩水

沩水因源出宁乡县西沩山而名,有南北两源,南源出扶王山西麓大托里,名石板水;北源出灯窝寨北麓大沙坪。两源会于黄材水库,东流经双凫铺转向东北,势如建瓴而下,至新康、靖港注入湘江。全长144公里,流域面积2430平方公里。沩水有大小支流99条,其中主要支流12条,以乌、楚二江为最大。

20世纪50年代中期,沩水仍可全线通航,至鸡子湾坝、太阳坝和沩丰坝建成后,航运受阻,沩水河上无复“樯影如栉”之旧观。

沩水流域蕴藏着发达的古代文明,特别是上游的炭河里、寨子山一带,屡屡出土精妙绝伦的商周青铜器,如四羊方尊、人面方鼎等,令人惊叹之余,留下千古待破之谜。沩水两岸名胜鳞集,如密印寺、识山楼、张南轩墓、云山书院等,均久负盛名。

5.靳江

靳江为湘江长沙段的一级支流,全长85公里,流域面积781平方公里,有大小支流14条。明《一统志》云:“靳江在善化县西二十里,一名瓦官水口,一名剑江,源出湘乡大凫塘,东北流经宁乡麻山,南七十里又东北入善化县界至黑石头注入湘江。

来源:长沙地方志网 编辑:王艳云


新闻热搜
 
商讯
专题
聚焦南方洪涝灾害
>> 详细

各地新闻
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伟大觉醒,显示了中国共产党顺应时代潮流和人民愿望、勇敢开辟建设社会主义新道路的决心。>> 详细
点击排行
  发改委:9月1日起下调部分药品零售价格
"大限"已过月余 94亿"三公经费"还是让人看不懂
 
视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