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胜权文中的三只手炉
民国圆形花纹双柄手炉
手与手炉
炉乃盛火之器物。手(脚)炉为取暧器具,用者上至宫廷下至百姓,明清年间极为盛行。手炉与常德有着天然的联系,这与常德当地的气候有关。常德地处中亚热带向北亚热带过渡的季风湿润气候区内,境内除沅、澧两大水系,还临靠洞庭,加之湖泊港汊纵横,具有明显的滨湖湿润气候之特征。常德每年冬季时间约120天,从上年的11月下旬开始至下一年的3月下旬止,气温在12°~5.13°C 。这一时段,低温少雨,前冬干旱,后冬多雨、雪、冰、霜。
爱国将领冯玉祥上世纪二十年代曾在常德当过镇守使,他在《我的生活》一书中写道:“常德城内以瓦屋居多,草屋较少。瓦屋的盖法也很特别,屋顶上架着木椽,瓦块就挨着摆在木椽上面,……这种屋子的优点是空气流通,但到了冬天,尤其是朔风凛冽的三九天,就满屋都是砭人肌骨的寒风了,因此老百姓到了冬天,无论男女老幼都备置一个手炉。……人们无论居家外出 ,都提着这祥一个火炉。我觉得这种房屋将来必须改良,用手炉的习惯也必须加以打破,因为不但妨碍作事,而且易成萎靡之气……”。
在上个世纪90年代之前,常德城内仍然是以这种房屋居多,老百姓也是以这种手提烘炉过冬的习惯生活着。由于常德地处洞庭湖湿地,冬春之交气候阴冷潮湿的特点。那时,进入冬季几乎家家户户都用取暧器具,即火炉、火盆,竹烘炉等。但铜制的手炉见少,尤其是制作精细,雕刻精美的铜手炉更是稀罕。可见这类取暧器具不是一般平常百姓所能持有的,它是随着家庭经济收入状况而定,所以铜制手炉是中、上层居户家庭生活用品。据我所见所闻,那些精细精美的(操)手炉,均为铜制,但有区别。明至清初的手炉,炉体由整块的红铜制成。笔者藏有一只明末花卉纹饰单柄手炉,材质紫铜,高7.8厘米、长24.5厘米。清中期多为白铜,具炉体由炉身与炉底焊接而成,笔者藏有一只清代圆形“福贵双全”纹饰单炳手炉,材质白铜,高7厘米,口径11厘米。到了清未至民国年间大多的手炉由黄铜制作。铜质密度低,炉体见焊接痕迹。笔者藏有一只民国圆形花纹双柄手炉,材质黄铜,高8厘米,口径15厘米。
随着岁月的流逝,手脚炉已在常德人的生活中悄然消失。近些年,特别是近十年,常德人的居住生活开始发生根本改变,空调电器取暧设备已经进入寻常人家,而手(脚)炉已成为闲士玩家欣赏收藏的具有民俗民风地域特点的珍稀手工艺品。
来源:湖南地方志信息网 作者:魏胜权 编辑:王艳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