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江是湖南的母亲河。求索湘江治理之策,传承湖湘文化薪火一直是三湘儿女孜孜以求的梦想。2011年4月至7月,湖南经视推出《湘江母亲河——东方莱茵河之梦》年度大型报道,以欧洲莱茵河的治理为鉴,首度对湘江治理进行全方位的系统探究,报道内容引起了湖南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引发了湖南新一轮的“治江”大思辨。
湖南省委书记的“东方莱茵河之梦”
湘江流域人口4千多万,GDP占湖南全省的七成以上。近年来,一系列“血铅”超标事件和近期颇受关注的“镉米”风波,都使湘江的重金属污染治理话题显得格外沉重。
2011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湘江的治理成为媒体关注的话题之一。湖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周强在回答“如何把湘江母亲河打造成东方莱茵河”的提问时表示:“湘江是湖南的母亲河,哺育三湘儿女,孕育湖湘文化。我们要把湘江流域建设成为湖南的经济发达地区、文化繁荣地区、生活宜居地区,用形象一点的语言来说,就是要使湘江真正成为一条流淌文化的河流、流淌哲学的河流、哺育新时期湖湘人才群的河流。”
周强还强调,湖南将抓住契机,将湘江综合治理、两岸景观建设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建设集生态、文化、防洪、观光于一体的绿色经济走廊。
求索治江之策,媒体先行一步。一向善于大手笔制作的湖南经视,借湖南治理湘江的春风,立刻启动了《湘江母亲河——东方莱茵河之梦》年度大型报道。频道总监周雄专门就此向周强作出汇报,并且派出记者实地探访了莱茵河的全流域,追问莱茵河由“欧洲下水道”到“浪漫莱茵”的涅槃重生。
记者看到,这个专题片播出的三个篇章中,第一篇章《共饮一江水 同治一条江》全面聚焦湘江污染治理,叩问湘江母亲河治污之路和前景。第二篇章《莱茵河之路》全面阐释莱茵河治理、保护、管理路径选择,最终成为现代治理河流的典范,从而为湘江的东方莱茵河梦想给出荐言。第三篇章《文化之江》对湘江流域孕育的湖湘文化作了全面回顾与展望,对湘人文脉薪火相传作了深刻解读。
周雄解释了为什么选择“以莱茵河为鉴”的由来:“湘江是湖南的母亲河,莱茵河是德国的父亲河。这两条河长度、年径流量、流域布局大体相同,两岸都是经济发达地区,都流淌着足以影响民族与世界的文化与哲学,都遭遇工业文明带来的成果与苦果。一百多年前,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莱茵河启蒙共产主义思想,并把革命之精神托之《莱茵报》告之世界;百年之后,湘江之畔的湖湘才俊秉承马克思、恩格斯理想之精华,将其继承发扬于《湘江评论》,不断引领红色革命前行,缔造出了一个崭新的中国。借鉴莱茵河治理、保护、开发、管理的经验,对湘江而言意义重大。”
格拉芙老船长讲述莱茵河的治污故事
“环保”是《湘江母亲河——东方莱茵河之梦》始终关注的主题。第一篇章的第一集中,记者站在湘江注入洞庭湖的最后一道关口——湘阴濠河口,手中拿着两瓶水,一瓶取自广西海洋山湘江源头,清澈透明;另一瓶取自其身边的湘江,浑浊不堪。上世纪90年代,湘江31个省控环境水质监测断面中,超标断面超过三分之二。记者饱含深情地说:“我想,每一位湖南人都希望有一天让湘江之水都如同源头一般清澈、甘甜。”
与此同时,流经欧洲的莱茵河却由“欧洲下水道”实现了到“浪漫莱茵”的涅槃重生。莱茵河发源于瑞士境内的阿尔卑斯山北麓,流经法国葡萄园,再穿越法兰克福、鲁尔等德国核心工业区之后,在荷兰的鹿特丹港入海,沿岸不胜枚举的化工塔林、炼钢长廊是欧洲最密集的工业列阵。上个世纪80年代,天鹅曾经一度在被污染的莱茵河流经的日内瓦湖消失,而如今在1320公里的穿越之后,莱茵河水仍然清澈如镜,天鹅又飞回了日内瓦湖畔。
通过格拉芙船长讲述莱茵河治污的故事,所有的观众都见证了这条污染之河历经生死磨练之后的新生。
出生在德国莱茵河畔的格拉芙船长对于50年前的记忆充满厌恶:“莱茵河就是我生活的一部分,但是那时的工业污水让河水变得浑浊不堪,没有飞鸟没有鱼,生活的一切都糟透了。我再也不想回到那个时候了。”
自一百多年前开始,作为工业化革命的策源地,莱茵河沿岸各国迷信机器与工业化能带来一切,莱茵河成为消耗和掠夺对象。二战以后欧洲重建,众多化工、能源、冶金等企业林立,源源不断将重金属、农药、碳氢化合物等6万多种有害物倾倒河中。1970年德国境内莱茵河只有三五种动物幸存,包括莱茵生物标志鲑鱼在内所有鱼类全部灭绝,莱茵河遭遇最后的致命一击。
面对愈演愈烈的环境污染,民众绿色意愿觉醒和各国自觉诉求成为推动国际保护莱茵河关键力量,1963年各成员国签订《伯尔尼条约》,同时开始系统兴建污水处理系统。但这一切都是建立在首先满足欧洲经济繁荣前提,同时各国之间、上下游之间各怀心思,污染治理不瘟不火,一直持续到1986年桑多兹事件爆发。
当年的录像资料和亲历者的叙述,真实地再现了“桑多兹”事件的惨状。1986年11月1日午夜,瑞士巴塞尔桑多兹化工厂发生爆炸,1351吨剧毒化学品随着消防水被冲入莱茵河。数百公里河面被染成红色,河中与沿岸的动植物全部死亡,莱茵河下游所有水厂被关闭,沿岸各国早前投入的数百亿美元治污投入一夜之间付之东流。
惨痛的灾难击垮了欧洲人对待环境治理的最后一丝侥幸。莱茵河流域各国深刻认识到必须摒弃经济发展优先于莱茵河治理思维。全流域同心协力,官方与民间以及第三方的叠加监督让污染无处遁形, 严格细致的法律形成莱茵河的保护网,而强调生态经济、循环经济的新“莱茵经济模式”也影响了整个欧洲乃至世界发展理念的转型。
如今,水清了、天蓝了,格拉芙老船长要在退休前,在清澈的莱茵河上沐风扬帆的愿望实现了。“还有3年我就要退休了,我能就要去享受我的生活,我就住在科隆莱茵河边,对莱茵河的感情是与生俱来,在我骨子里的,其实不论在哪,莱茵河水都流淌在我的心中。”
莱茵人的建议:人类与河流要和谐融为一体
对于湘江的东方莱茵河梦想,莱茵人给出了一些有价值的建议。
瑞士联邦环保水利部长穆勒博士认为:“在你们出台治理措施前,必须全面准确地了解相关区域内的真实情况。在竭力治污减排和促进沿岸经济发展之间找寻一条兼顾之路,这是目前欧洲在莱茵河治理上采取的理念,根据各国国情,具体治污措施标准可能会有所不同。”
保护莱茵河国际委员会常务秘书长安内·思楚尔特女士认为,政府必须监管到位,关键要锁定水质监测与排污企业详细情况,对污染企业密集地区要实施更密集的监测。协调上下游不同地区的利益与诉求,认识、拓展河流的功用,建立科学、公正、透明的协调机制。
安内·思楚尔特女士表示:“你们需要一套良好的水质监测系统,能及时准确地发现湘江问题所在,还需要污水处理厂、河底沉淀检测以及化工企业达成治污共识,政府出台相关法律,并确保法律得到有效执行。你们还需要大笔的资金投入,过去30年,莱茵河治理共投入了超过800亿欧元,这笔投资是值得的,因为它能保证莱茵河沿岸人们饮水安全和生活质量。”
莱茵人认为,人类与河流要和谐融为一体,治理好污染只是人类善待河流的关键一步,而要使日夜流淌的河流鲜活而灵动,就要充分展示河流两岸的风光,发掘河流的人文底蕴,彰显河流独特魅力。
文脉传承是治理江河生态的重要环节
提起莱茵河,就让人自然联想到梦幻般的浪漫风光,充满哲学智慧的光芒,而铸就莱茵美感的正是源自莱茵河流域深厚的文化底蕴。巴赫、贝多芬、瓦格纳、海顿用旷世的音符演奏莱茵之美,歌德、海涅用惊世的文字镌刻莱茵之魅,黑格尔、韦伯解析人与社会的思想,共产主义思想缔造者马克思、恩格斯为全人类的解放构筑“大同世界”。
包括爱因斯坦在内,莱茵河走出100多名诺贝尔奖获得者,他们的科学创新与发现改变影响世界。莱茵河孕育出不胜枚举的天才般人物,而培养这些大师级人物,教育的理念独树一帜。
与莱茵河一样,湘江也孕育出了璀璨的湖湘文化。湖湘文化底蕴深厚,炎帝、舜帝、屈原、贾谊等文人巨匠都曾流连湘江,周敦颐、朱熹、王船山在这里创造了影响深远的哲学思想,被誉为“潇湘洙泗”的岳麓书院培养了一代又一代湖湘才俊。秉承湖湘文化精髓,百年来湘江两岸成为一片红色热土,成为中国革命的红色源地。因此第三篇章《文化之江》以20集的篇幅,展现湘江作为文化之江、思想之江和热血之江的迷人魅力。
而对于如何做好文化湘江这篇大文章,专家学者认为,不仅要挖深湖湘文化的底蕴,理清起源发展的脉络,更关键的还在于提出对未来湖湘文化发展的建设性意见。
湖南省社科联主席郑佳明说,在湖南建设“两型社会”试验区这个大背景下,拍摄这个专题片是非常好的。“文化之江”这个专题片虽然只看了开篇,但令人觉得撰稿、拍摄、制片都很好。
湖南省湖湘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田伏隆教授表示,湘江是母亲河,代表湖南的形象。景观价值、经济价值、人居文化都在湖南具有重要地位。文化湘江打造好了,可以带动一系列问题的解决。
湖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蒋祖烜说:“为湘江母亲河做的这个片子,我们也很期待。我们看过长江之歌,很想看对湘江的一个颂歌。我们湖南最有时代特点和地方特点的就是文化产业这一块,我们的文化产业在整个中西部都走在前列。我们要打造文化湘江,就要展示它的产业聚集优势,充分挖掘它的资源、人才和市场优势,通过对这些优势的展示激发湖南人在文化产业上的自信、自强和自觉。”(完)
链接:
社会各界评价《湘江母亲河——东方莱茵河之梦》
新华网湖南频道长沙7月22日电(明星 粟灵)湖南经视大型报道《湘江母亲河——东方莱茵河之梦》播出后,受到来自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好评。
4月20日,湖南省委办公厅向湖南经视传达了省委书记周强对经视新闻宣传的充分肯定。周强指出,经视《湘江母亲河——东方莱茵河之梦》第一篇章《共饮一江水 同治一条江》重点报道抓得不错,用了心,下了功夫!
湖南省委宣传部《阅评简报》撰文予以肯定,认为这是湖南电视首次对湘江治理一次全方位的关注与思考,报道有故事、有人物、有情感、有思辨,精美而大气。
湖南省广电局发文对报道进行通报表彰,并希望推出更多精品。湖南省环保厅也专门就此报道致信感谢,并要求全省环保系统认真研究。湖南省环保厅厅长蒋益民、省两型社会研究中心主任张萍、省有色金属研究院负责人对报道组成员说,每天都在关注报道,认为报道全面,报道尺度得当、抓住了问题的核心。
湖南省政协提案委员会副主任黄献民表示,这个节目选题非常好,密切结合实际。省政协对湘江污染治理很早开始关注。在2005年省政协组织委员视察湘江水污染情况,当时提出制定实施水污染治理计划。在2007年省政协又组织委员和相关专家,包括环保、水利等多个部门再次开展大型调研,提出要明确湘江沿江各市和相关部门的职责,列入政绩考核建议。2009年在全国两会上在湘全国政协委员同时联合提交提案,呼吁建议将项目奖励与综合治理纳入国家大江大河治理规划。
湘江流域的党政领导也非常关注报道。湖南省长株潭两型办副主任刘怀德提出四点建议,一是建议总体考虑对湘江的宣传。东方莱茵河,应该要有七个方面的意思:要有强大的经济;要有良好的生态;要有优良水质;要有丰富的景观;要有深厚的文化;要有发达的航运;要有健全的机制;二是建议关注机制。要形成可持续的有效机制;三是关注企业,我们企业为了治理湘江,要付出巨大的代价。要关注他们的努力;四是要关注个体,要激起百姓的热情。同时,株洲市委书记陈君文致电充分肯定。
报道播发后,团省委、省住建厅、环保志愿者协会等部门和民间组织主动与报道组联系,希望增加到此次报道行列,报道在社会上各层面的影响力和参与度获得提升,媒体的责任感和舆论引导能力得到充分彰显。
中南大学冶金学院副院长柴立元提议,要倡导非政府组织关注湘江环保,还要大力宣传,提高全民环保意识。
华声在线论坛网友表示:“看了经视的专题报道,觉得(污染)太可怕了,已经严重的影响到了人们的正常生活,一定要制止!”而另一名网友指出,治理要从源头抓起,对于偷排直排的企业要加大处罚力度,对于出水合格的企业可以在税收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
第三篇章《文化之江》播出以后,湖南省广电局监听监看中心发布反馈意见,认为“报道声画并茂,气势如虹,理论和实际结合,历史和现实对接,对湘江流域孕育灿烂辉煌的湖湘文化作了全面回顾和展望,对湘人文脉薪火相传作了很好的解读,具有历史的厚重感和深刻的文化内涵,是一篇不可多得的革命传统和励志教育的好教材”。
反馈意见指出,文化之江是对湖湘文化进行电视化精辟解读一次新尝试;彰显主流媒体对于弘扬湖湘文化的使命感;激励人鼓舞人,增强推进文化强省战略信心。
来源:新华网 编辑:王艳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