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人却不可怕的流感
回顾2009年,必然提及的词语中一定有“甲型H1N1流感”。
然而,在甲型H1N1流感暴发9个月后的今天,杨珍珍依然牵着6岁的儿子坐着公交车逛了公园、吃了大餐,没有过度的恐惧、没有无休止的担心。因为,杨珍珍和她的孩子已经有了“定心丸”——他们接种了甲型H1N1流感疫苗。
自6月初我国建立由发改委、卫生部、工信部、药监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和10家流感疫苗生产企业组成的甲型H1N1流感疫苗研发与联动生产协调机制后,我国各家流感疫苗生产企业按照季节性流感疫苗的生产工艺经过研制、生产出临床试验用疫苗。
9月初,经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批准,甲型H1N1流感疫苗正式投入生产,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完成疫苗研发和注册使用的国家。我国首家获得注册的企业从研制、试生产、临床试验、现场检查、注册检验到最后的审评审批,整个疫苗研制周期仅用了短短87天。
“相比2003年非典(SARS)危机的应对,我们这次是从容不迫、有条不紊。”科技部部长万钢表示,随着环境的变化、全球化的发展,我们会遇到各种传染病,我们可以迅速地反应,迅速地拿出药来,这就是科技改善民生的重要体现。
食品安全技术让百姓吃得安心
南京市民高大妈过去在超市买食品的时候,总会特别仔细地检查生产日期、保质期等说明。她说:“经常看电视里说有的超市食品存在着保质期不明、卫生不合格、过期仍在叫卖等安全隐患,为了防止病从口入,只能自己仔细点。”
高大妈的担心现在有望得到解决了。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超市食品安全质量控制技术研究”将为老百姓把好超市食品安全的关口。
这项今年刚通过验收的研究以超市生鲜配送中心为关键环节,重点围绕豆制品、盘菜、面点、猪肉等超市加工食品和蔬菜、果品、稻米、酱油、鸡蛋等3大类型9个品种的操作规范和关键技术,开展了控制点前移的超市防控体系和关键技术集成示范。
科技人员还自主研发了7项农兽药、致病微生物快速检测技术及产品,并初步建立了超市示范食品的安全信息数据库和检测、查询与货架期管理体系。
据了解,为了让老百姓吃的安心,我国正不断加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体系建设,统筹资源,建立主动出击的食品安全科学管理机制,提高食品检验检测、有毒有害物质的鉴定排查、风险评估和预警、技术仲裁等能力。
新能源汽车为“绿色出行”出力
家住北京宝盛里小区的居民陈立每天都要乘坐81路公交车去上班。而这条线路上运营的是北京奥运会后“退役”的纯电动公共汽车。
“乘坐这种新能源汽车感觉很平稳,噪音也低,关键是它更加节能环保。”陈立说,“现在北京的天更蓝了,也有它的一份功劳。”
随着“绿色出行”观念日益普及,我国混合动力、纯电动、燃料电池等新能源汽车发展十分迅速。据了解,目前我国已经基本掌握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的核心技术,基本建立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平台,自主开发了一批节能与新能源汽车。
目前上海、重庆、济南等10多个城市已开展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按照计划,这些城市的公交、出租、公务、环卫和邮政等公共服务领域将在4年内推广使用6万辆以上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全国新能源汽车的运营规模力争到2012年占到汽车市场份额的10%。
现在,以提高动力、降低能耗为主的新能源汽车也日益受到普通消费者的青睐。在科技创新的支撑下,我们每个人都能用更加“绿色”的出行方式,为节能减排出一份力。
来源:新华网(记者 吴晶晶 胡浩) 编辑:宁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