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蛟龙号”的机械手深海插国旗。3759米,这是中国载人潜水器“蛟龙号”创造的最大下潜深度。中国大洋协会供图
专家:中国深海装备逊于美俄 只能算第2阵营
蛟龙号深海潜水器明年可能进行5000米级海试
各地各部门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提升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经济发展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
“短短3年,我们这里就集聚起高科技研发企业169家,聚集拥有国际视野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人才2000多名。”苏州工业园区生物纳米园负责人刘毓文告诉记者。
苏州工业园区的创新尝试,折射出过去5年来在许多地方所发生的变化——
科技支撑发展,创新引领未来。从长江三角洲,到珠江三角洲,“十一五”期间,各地纷纷将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重要支撑,不断增加科技投入,地方创新活动日益活跃。中华大地上,科技创新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活力和效益不断显现。
回望5年来尤其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的不平凡历程,一系列事实充分表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重要途径,更是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和国际竞争力、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举措。
鞍钢攀钢联合重组 新鞍钢产能跃居国内第一中国酝酿“十二五”用“绿色发展指标考核地方官员”
"十二五"节能目标年内发布 单位GDP能耗降幅不高于20%
辉煌背后的隐忧
作为共和国“钢铁长子”,鞍钢集团近年来加大科技创新步伐,有条不紊地调整结构、加强创新,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已占总产量七成以上。
“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一个目标,就是从核心技术的‘追随者’变为‘引领者’。”鞍钢股份公司技术中心汽车板研究所所长刘仁东说。
鞍钢的追求,缘于我国钢铁工业所处的尴尬局面——我国是世界第一钢铁生产大国,然而长期以来钢铁工业因高耗能、高污染而饱受诟病。钢铁产能过剩严重,钢铁工业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一道无法回避的难题。
钢铁工业的尴尬,正是“十一五”收官之际中国发展处境的真实写照——
尽管我国经济总量已列世界前茅,但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经济发展整体上还处在“要素驱动”而非“创新驱动”阶段。而国际金融危机的发生,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变化,使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更加凸显。
新能源、新材料、信息网络、生物医药、节能环保……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世界各国尤其是主要大国都在对自身经济发展进行战略筹划,纷纷寻找新一轮产业发展的重点。
反观国内,我国科技事业发展虽然取得长足进步,但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总体上经济发展技术含量不高,很多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先导性战略高技术领域科技力量薄弱,重要产业对外技术依赖程度仍然较高,影响自主创新的诸多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