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果待检
问责官员是否一阵风?
湖北省社科院政法研究所所长凌新表示,武汉市这次治庸问责行动的最大特点是不耍花枪,不搞虚把式,而是动真格,拿官员“乌纱帽”开刀。相比以往问责只是隔靴搔痒,以“某某”遮丑、做表面文章的做法,这次“治庸风暴”可以说是“拳拳到肉”。“以前的问责说白了就是走过场,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所以一些清闲官、混日子的官也能稳坐钓鱼台。”凌新表示,此次风暴无疑是对庸官的当头一棒:干不好你就下岗。
凌新分析,治庸风暴能否达到预定效果,关键在于两点:第一,治庸行动会不会是运动式的“一阵风”?过了这阵风一切又照旧。第二,“治庸风暴”还缺乏必要的量化标准,将来需要由“定性”向“定量”的转变。“达到什么样的程度可以认定为不作为、慢作为,必须有明确界定,并向群众公开。”
问责风暴会不会导致人人自危?凌新认为,让官员接受监督、有危机感,本来就是官员履职的题中之意。现在官员不作为被问责了,大家觉得“不习惯”,恰恰说明之前对官员问责做得不够。
凌新认为,以问责治水不力的官员为代表的“治庸风暴”对于提高整个武汉的行政效率都是一场及时雨。今年夏天,全国已有多个城市出现严重水浸,而武汉是全国最早因为治水不力而向主管官员“发难”的。武汉的问责模式在全国范围内都具有推广价值。“就是要形成让庸官‘坐不住’、‘坐不稳’的氛围。”
这场如火如荼的“治庸风暴”能持续多久?
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会长、武汉科技大学副校长顾杰认为,若要长效“治庸”,需要4个方面的制度支撑:第一,要有能者上、庸者下的选人用人机制,使官员“不愿庸”;第二,要有开放式、全方位的监督机制,使官员“不敢庸”;第三,要有依法治庸的问责约束机制,使官员“不能庸”;第四,要有科学的绩效考核机制,使官员“不想庸”。
来源:广州日报 编辑:于姝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