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霆锋首次在北京举办个人演唱会(2003年10月25日摄)。新华社记者 陈建力 摄
(香港回归十五周年·15年15人)谢霆锋:因为爱所以爱
谢霆锋,他是歌手、音乐人,是演员、香港金像奖影帝,创办后期制作公司以来,他又多了一个角色:企业家。作为话题人物,谢霆锋一直饱受争议。香港回归15周年之际,新华社记者采访了谢霆锋。
“其实这个圈很苦”
从1996年16岁入行,到成为偶像派歌星、影星,再到赢得香港电影金像奖影帝,命运之神似乎很眷顾谢霆锋,给了他硕大的名气光环。但正如他自己所言,娱乐圈“不是大家表面上看到的那么风光”。
入行之初演出时被人丢荧光棒的一段经历就鲜为人知。“一直被丢荧光棒、骂脏话,有4年我自己唱什么歌,一个字都听不清楚。”这种“待遇”到了20岁才开始好转,台下由嘘声变成无声,再变成掌声。“那是一个很开心的(过程),不是说一走出来就成功了。”
如今越来越多在动作片中展露拳脚的谢霆锋,身体其实一直欠佳。由于娱乐圈作息不规律,加上对自己一贯的高要求,他常常要靠服用安眠药入睡,一吃就是12年。
“其实这个圈很苦。你每分每秒都在别人的视线下,每说一句话都要重新思考,所做的一切都被放大,那是很惨的。”谢霆锋说。
“我的目的是做好的音乐、拍好的电影,不是出名。”他说,“做好我自己以后,有没有出名再说。名气是人家给的。”
谢霆锋觉得自己就是一个普通人,也会出门买两串鱼蛋在街头吃。“你要是把自己看成一个明星,那会活得很难受。”
“在中国人的地方做好中国人的东西”
今年4月,香港科技大学工商管理学院举办“亚洲领袖系列讲座”,获邀成为首场嘉宾的谢霆锋第一次以CEO的形象出现在公众面前。这一切都源于一家沉默了8年才浮出水面的后期制作公司,一家属于谢霆锋自己的公司。
铜锣湾一幢高层商厦里,“PO朝霆”占据4层,业务是发展广告及电影后期制作。公司于2003年开张,至今已揽获香港广告市场超过50%的份额。它的诞生却是源于一个“赌气”的念头。
2002年,谢霆锋在片场看到一位导演想在一个镜头上加些后期效果,却费尽周折,耗掉近千万港元。谢霆锋对自己的一些作品提出类似需求时也屡屡遭拒,理由是很贵且在香港做不到。“我就很奇怪,这不就是我们的工作吗,怎么可以这样?过一阵子我觉得太别扭,好吧,我自己去学。”
当时香港的后期制作市场不成规模,但年纪轻轻的谢霆锋志气十足,“我不想再听到我们的胶卷要拿去澳大利亚、泰国制作,为什么我们的东西不能在香港做呢?反正是想在中国人的地方把中国人的东西做好,就是这一点比较斗气!”
他同时还嗅到广告、影视方面对后期制作的需求越来越大,就索性开了间公司,把自己的家产也押给银行,贷到钱后买了几台二手机器。
新公司由年仅23岁的年轻人掌舵,家人因此反对了五六年。在默默积累实力和信誉后,谢霆锋的公司越做越大,现在是“人家没法不找你”。
“当初怀疑你不跟你签的人现在也会回头找你。”他骄傲地举例道,全球汽车品牌中,“朝霆”目前承接了逾九成,“德国的、法国的,都要来香港或我们上海的分公司去做,外国人终于要到中国去做他们的东西。”
“朝霆”面临最深刻的挑战是在4年前。一家公司出5倍薪水想挖走20个员工,最后只走了1个人。员工们的解释令谢霆锋至今仍充满自豪。“他们说,‘在这里上班我会笑,我觉得这里像家。’”人前看似冷酷的谢霆锋,偶尔还会亲自下厨为员工煮汤,“‘朝霆’很看重人需要的最基本的关怀和空间。”
公司之所以蛰伏8年才崭露头角,皆因谢霆锋此前觉得它的发展还不够成熟,又担心自己艺人的身份会影响其成长。
8年间,谢霆锋拒绝了玩乐对一个年轻人的诱惑。“人一定要对自己诚恳。当你真正了解自己的梦想,就可以因此放弃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