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我读到《环球时报》环球舆情调查中心关于周口平坟事件的舆论调查报告(详见本期第三版),报告反映的一些情况令人深思。
调查显示,当问及对于河南周口市政府近期关于平坟的一系列做法的态度时,五成多被访者表示“赞成”,约四成表示“不赞成”,剩余表示“说不清”。这一结果与互联网(尤其是微博)中关于此事的描述有明显差异。之前对周口“平坟复耕”运动,互联网上更爆有强拆现象,随后在微博等平台上出现了对该事几乎是一边倒的激烈批评。这说明微博等互联网传播平台并未反映出关于此事较为全面的意见。
这种情况的出现并非不可理解。首先,微博等互联网传播平台有着一定技术壁垒,使很多无法顺利使用互联网的人不能通过这些平台表达意见。在这些人中,包括许多农民、老年人与低学历低收入人群。调查显示,在所有农村户籍被访者中赞成政府做法的恰恰占了较大比例,这个结果说明,农村户籍者的意见很可能一开始就未在互联网平台上得到体现。其次,微博等互联网平台上,反平坟的意见表达是基于“强拆”而提出并在极短时间内激化的,且从一开始就贴上了“维护社会公正”的标签。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人们对平坟做法做出更为深入和具体的意见表达。面对一种迅速占据道德高地的意见,持其他意见者在互联网平台上就成了沉默的大多数。
深入解读这份调查报告,还可以发现一些具有深刻社会学意义的结果。比如最赞成政府做法的一个群体是:农村户籍,女性,50岁及以上,初中学历及以下。她们的主要赞成理由是:平坟可以节约耕地,有利于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说明,对于生存与经济发展等一些现实需要在当地人的诉求中超过了对丧葬风俗等文化意义的诉求。而互联网平台上的反平坟意见主要来源于城市、高学历人群,极可能未充分考虑当地人民最主要的需求,而从旁观者角度强调了自身对传统习俗与文化意义的诉求。
当然,环球舆情调查中心的调查报告并不足以支持在周口平坟运动中当地政府的做法都是正确无误的。因为群体倾向无法代替个体感受,这就需要政府充分尊重个体感受并采取人性沟通。调查结果也反映了沉默的大多数对可能出现的问题的担心,比如政府在处理过程中不尊重当地风俗,不注意沟通粗暴强拆,当地干部在其中可能谋取私利等。此外,我们还可以提出更多更重的质问,比如,平坟之后的土地能否保证用为耕地而不被挪做他用?除平坟外,政府还有没有其他保护耕地的做法在同时实施?
平坟运动引发的舆论风暴决不是当代中国的偶然事件。中国要健康发展,需要更多健康的舆论监督,需要社会各个群体充分尊重其他群体的意见,需要政府尊重个体感受。无论如何,社会都不应忘记那些沉默的大多数人,及他们往往可能被忽视的诉求。
(作者是中国传媒大学公关舆情研究所副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