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本完整但卫生无法保证,多数家长不支持,与多年来的学习习惯相悖……最初的热潮过后,如今教材循环使用陷入了尴尬境地。
将循环对象从教材扩大为图书——河南省中小学教科书循环使用研究课题组认为,及时转型才能使节约能源这条路走得更远。
10对学校联手让图书动起来
6月13日在郑州市金水区经三路小学,校长徐丽向新乡获嘉西刘学校的师生代表们捐赠了5000册图书。
这些图书是经三路小学的师生们集体捐出的,其中绝大部分都是学生看过的课外读物。
“这些书够建一个校园图书馆了。”西刘学校校长王怡兴奋地说。
今年1月1日,省中小学教科书循环使用研究课题组启动了“百城万校图书漂流活动”,在城市和农村学校之间牵线搭桥,鼓励城市学生把看过的课外书捐给农村同龄人,让图书循环使用。截至目前已经促成了省内10对学校结对,为农村学校筹集了3万多册图书。
“教材循环处在难以突破的瓶颈期,我们需要在一个更广阔的平台上把环保、节约的路子走下去。”课题组组长王文胜说。
教材循环出现多重“拦路虎”
2008年起,河南省农村学校音乐、美术、科学、艺术等“副科”教材开始了循环使用。对此广大农村小学的校长们非常支持,然而他们同时表示,一系列配套制度的缺失让这件好事走进了“为循环而循环”的怪圈。
“首先就是教材的卫生无法保证。”王怡说。目前我省实行教材循环的都是农村学校,几乎都没有配备专门的存放室和消毒设施。
第二就是循环教材很难随时补充。教材一般都是开学初根据学生数领取,但不少农村学校尤其是城乡接合部的学校,学生流动性较大,经常出现学期中途转进转出的现象,导致教材配备不足。
第三就是环保理念还没有深入人心。“副科”教材多是大开本,学生用一年后就破损不堪,有的学校只好出招应对:每学年只用1个班级的教材,其他班级的留待来年用。“这并非教材循环使用的根本目的。”金水区黄河路一小校长李靖认为,“节约、低碳等理念还没有真正深入人心。”
城市学校的情况也不容乐观。“城市学校教科书不免费,根本不具备循环使用的前提条件。”郑州市五十五中教师毛春霞说。
同时,来自家长的阻力也比较大,徐丽说:“很多家长不想让孩子用别人用过的书,宁可自己掏钱买。”
不仅如此,现行的教材编写方式和学习习惯也给循环用书制造了困难。南阳路一小教导主任王福霞说,以一年级数学课本为例,教材上总共附有1000多道直接填空的习题,而且学生习惯了将课堂笔记写在书本上,这都给教材循环带来困难。
图书漂流大有空间
继续主张教材循环的同时倡导学生用所有图书循环,这是课题组目前工作的重心所在。
“我们做过调查,城市学校每名学生1年花在买书、订报上的钱约为500元至1000元。”王文胜称。
此前本报也做过报道,郑州市中学生每年仅花在买教辅书上的钱,粗略估算就不低于1个亿。
对课题组的成员们来说,长年致力于循环用书不仅仅是节省资金的问题,更大的意义在于让孩子们从小培养爱惜书本的好习惯,树立帮助别人、节约能源等意识。
6月份是许多学生毕业离校的时间,“我们一方面呼吁毕业生文明离校,将不用的图书捐赠出去、循环起来。”王文胜说,“另一方面希望农村学校保管、使用好捐赠的图书,让更多的农村孩子从图书漂流中受益。”
来源:新华网 编辑:于姝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