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邢台市岗底村,李保国正在给当地农民讲授苹果树冬剪技术。(资料图片)
李保国经常驱车奔波于太行山区,汽车对他而言就是另一个家。(资料图片)
河北新闻网5月3日讯(记者孔思远)4月10日凌晨,河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李保国因心脏病突发去世。噩耗很快传遍了太行山区,老百姓悲痛万分,许多农民甚至自发设置灵堂为他守灵。在网络上,上百万人祭奠他,29万多网友在手机微信中为他点亮了烛光。
不了解的人会问,李保国是谁?他生前到底做了什么,为啥老百姓对他的离去如此不舍?近日,记者走访了保定和邢台临城、内丘等李保国曾经生活、工作过的地方,详细探访这位被人们称为“太行新愚公”的大学教授30多年来扎根太行山区的感人事迹。
35年带动10万农民脱贫致富
“我是农民的儿子,看不得农民受穷。”这是李保国生前曾经说过的话。
李保国,1958年出生,河北武邑县人,1981年毕业于河北林业专科学校,一直从事山区林业技术开发研究与技术推广工作。作为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大学生,李保国大学毕业后留校当了老师。
上世纪八十年代,河北林学院、河北农大等一批农林院校的教师和科研人员开始走出校门,走向山区,建立产学研三结合基地,李保国的命运也从此时开始与太行山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当年的太行山,水旱灾频繁,交通不便,三分之二的地区人均收入不足50元。李保国跟课题组的同事们选择了极度贫困的邢台市前南峪村作为开发试点,跟石头山“较起了劲儿”。前南峪村的山体现了太行山的普遍特点:土层薄、不涵水,土壤瘠薄、有机质少,再加上干旱少雨,基本上年年种树不见树,年年造林不见林。为了摸清当地山区的“脾气秉性”,解决种树难题,李保国起早贪黑,跑遍了山上的沟沟坎坎,晚上挑灯夜读,分析数据,寻求破解之道。
1981年,前南峪村在李保国的指导下开始爆破整地尝试,1986年,整套爆破整地技术基本形成。又过了4年,整套石质山地爆破整地技术体系历经近十年孕育,终于破壳而出。李保国提出“聚集土壤,聚集径流”,这让前南裕的山土厚了、水多了,树木栽植成活率从原来的10%一跃达到了90%。经过十几年的开发治理,前南峪的沟沟壑壑改变了模样,山顶洋槐带帽、山中果树缠腰、山底梯田抱脚,被誉为“太行山最绿的地方”之一。
改造完山区又改造丘陵。从1999年开始,在最难开发的太行山干旱丘陵岗地,李保国和课题组成员选取临城县的凤凰岭,确立了“聚土集水”的开发策略,选种薄皮核桃,用10年时间形成了配套的优质薄皮核桃绿色高效栽培技术体系。过去草都长不好的荒岗秃岭成了“花果山”,长出了全国驰名的可以像吃花生一样捏着吃的“绿岭”薄皮核桃。
扎根太行35年,他每年在山里“务农”的时间超过200天,先后完成山区开发研究成果28项,建立了太行山板栗集约栽培、优质无公害苹果栽培、绿色核桃栽培等技术体系,培育出多个全国知名品牌,示范推广总面积达到了1080万亩,累计应用面积1826万亩,累计增加农业产值35.3亿元,实现山区农民增收28.5亿元,走出了一条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同步提升的扶贫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