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急医疗自救物品是每次上山必备的工具 |
陈乔庆和同事姜祖扬在读取GPS上的定位信息 |
位于海南中部山区的鹦哥岭自然保护区,面积500多平方公里,是我国连片面积最大的热带雨林自然保护区,是海南两大水系南渡江和昌化江的发源地,同时也是目前海南省陆地面积最大的自然保护区,2004年由海南省政府批准成立。
正是在这远离城市喧嚣的鹦哥岭山丛中,2007年以来,来自全国各地的27名大学毕业生陆续加入到这里,参与组建了鹦哥岭自然保护区管理站,负责保护区的管理和科研工作,27名大学生中有2名博士、4名硕士、21名本科毕业生,他们是由海南省林业局通过面向全国高校招募来的。
成立于2006年8月的鹦哥岭自然保护区管理站于2007年招聘了第一批一共6名大学生加入到管理站,陈乔庆就是其中一位。
记者在鹦哥岭自然保护区鹦哥嘴分站看到陈乔庆的时候,他正和2名护林员准备上山。陈乔庆因高超的开车技术被管理站的同事们形象地称“车神”,2007年来到管理站的陈乔庆是学经济管理的。“是周亚东老站长带着我一点点学习一点点成长。”如今,陈乔庆已经是工作站防火办负责人。他们穿着棕绿色的护林服,拿着砍刀,带上铝片制成的植物标识牌,GPS,医药箱等专业设备就上山了。刚下过雨的山里,地面十分湿滑,蚂蝗也比平时的多处好几倍。向上爬了一段路,护林员拿着砍刀在前面开路。“在这种原生态的山林里常常是没有路可以走的,我们经常是自带设备摸索前进。每次去山里调研,因为项目的不同,去的人数也不同,一般是两个大学生两个护林员为一组,有时候会七八个人一组,带着几十公斤的帐篷及设备,在山上的科研时间也因为项目不同还长短不一,有时候是一天,有时候是五天。虽然条件艰苦,但这样的工作更具有挑战性,越是没人走的地方越会有发现新物种的机会。”陈乔庆说:“现在我们在山上安装有红外线照相机,新发现的一些动物就是靠相机捕捉到他们影像我们进而详细研究的,另外,我们通常也会根据动植物身体的残留物,比如粪便、羽毛等,来进行研究。当我们发现新的动植物时,我们利用标识牌做位置标注,并利用GPS定位经纬度。但是山上也会经常没信号,有时候发现新的动植物没法定位,这样就不得不往返好几次。虽然在鹦哥岭深山里,可是看着这些美丽的山水和花草,你就会喜欢上了这里。现在在鹦哥嘴分站也建立一些休闲驿站,平时也有一些大老板来这里寻找返朴归真的感觉。想想看,他们追求的返璞归真就是我们的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我们是有多幸福啊!这也是这5年来我们一直守护鹦哥岭的原因。”
鹦哥岭保护区距离最近的县城有30多公里,选择来到鹦哥岭保护区,也就意味着选择了寂寞。麦严是海南乐东人,他告诉记者,“在山里久了感觉寂寞是必然的,接触的人很少,所以每次回家我都会找人多热闹的地方。”
许碧果也是属于第一批来到鹦哥岭自然保护区管理站的一员。来自海南琼海的许碧果007年从湖南农业大学观赏园艺专业毕业后,通过网络应聘来到了鹦哥岭自然保护区管理站,如今已经5年了。5年来,许碧果的头衔是办公室副主任,但是要处理的事务除了办公室日常文秘工作以外,她同时也兼任了后勤工作,“什么事情都得管,这个东西坏了要负责找人修理好,科研队友要上山科考了要准备干粮帐篷,看要下雨或是台风了发短信通知队员不要上山,总之就是个管家婆。”由于她是海南人,讲海南话的优势为她与周边村民进行护林宣教的交流沟通提供了很大优势,因此她也兼任社区科的工作,负责与周边村民宣教护林工作。许碧果回忆说:“刚来工作站时什么都没有,没有像样的办公场所,经费也没有,一切都是刚开始。但当时工作站的站长给了我们信念,让我们对未来有所憧憬,经过我们鹦哥岭自然保护区工作站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对鹦哥岭的保护也取得越来越多的成果,我为这些成绩感到很骄傲、自豪。”对于06年才成立的工作站来说她在该站5年的工作经历算得上是一名老员工,但即便是老员工,她现在每个月平均工资不到2000元。许碧果对记者说,“来这里能认识这个环保团队就是最好的收获,大家互相关爱,一起吃饭,下班后也常一块聊天,同事们生日的时候也一起玩游戏,所以即使工资少或者生活不像在大城市那么丰富,但是从来都没有后悔自己做的选择,能为环保工作做贡献让我一直觉得很自豪。”自豪骄傲居多的她也不无遗憾,遗憾由于工作忙不能经常回家感到内疚。虽然家就在琼海,不像其他来自大陆的同事,但是回家的机会也不是很多,一个月大约一次。“工作站别的女孩子偶尔聊天倾诉思乡之情,我们会开玩笑的话真的是把青春给了鹦哥岭。”
现任管理站站长黄国昌告诉记者,“第一批来到管理站的6名大学没有一个离开的,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加入我们,加入到护林行业,这让我感到无比自豪。”(记者 黄一鸣 刘小利 实习记者 田亦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