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北京拆迁农民如何理财:买奥迪10套房吃“孳息”
看着别人欢天喜地拿着钥匙、领到了新房,李强心里很不是滋味。当初村里拆迁,没要房只要钱,买了好车,赋闲在家吃老本,两三年下来,余下的钱连套四环以里的商品房也买不了,只能让它趴在银行里“贬值”。
北京城乡结合部的改造,让许多农民拆迁上楼,摇身变成了城里人。身份“上楼”容易,思想“上楼”却没那么简单。离开了世代依靠的土地,思想先进者以钱生钱,学会了理财投资;保守者留守祖宅,吃息享福;勤奋者做了生意,小本经营;也有“享乐派”只花不赚,坐吃山空。同一个村子,拆迁三年后,呈现出一本本面貌迥异的家庭经济账本。
理财派:买房炒基金有赔有赚
“钱投到哪里都行,就是不能存银行,存得越多,亏得越多。”谈起生财之道,刘虹总结了这么一句话。
三年前,村子拆迁,按照家庭人口数,刘虹原本可以补偿五套房,最后,她只要了两套,又拿了200多万元的拆迁费。
有了钱后,第一件事,她买了套98平方米的南北通透两居,总房款80万元。“当时房价还便宜,这套房的单价才每平方米8100元。花了七八万装修后,就把它给儿子先做了婚房。”
接着,在朋友的指点下,她又在银行开了基金账户,买了30万元的基金,当上了小散。“炒基金还是炒股票,最初是有争议的。最后家里人都觉得,股市的风险太大,就选择了基金,赚得少点,可风险也相对小点。”再加上买保险、添置家当,除了留存必备的现金外,刘红把200万元拆迁费基本都给投资了出去。
“当时村子里有我这种想法的人不多,大家都觉得让钱趴在银行账户里是最保险的,可事实证明,我的做法是对的。”她得意地告诉记者,如今那个小区的房价已经涨到了每平方米18000元,光房子这项,就赚了一倍。而且,政府分的安置房也到手了,她把其中一套富余的房子对外出租,每年租金就能赚3万元。
“惟一的遗憾,就是基金没炒成功。”2008年高点的时候,她想趁机出仓,能挣个七八万,可儿子没同意,结果等到后来,就大势一路向下,到去年年底的时候,估算着基本不赔了,她就咬牙全部拿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