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14日公布的数据,9月份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同比上涨6.1%,涨幅略低于今年7月份的6.5%和8月份的6.2%,基本符合此前人们的预期。不过,中国政府经济部门有关方面负责人和许多专家认为未来物价将呈高位运行态势,压力依然较大。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价格司副司长周望军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表示,中国物价走势拐点已经出现了,后期将高位趋稳、回落,但回落的幅度不大。两大因素导致物价出现向下的走势。一是政府主动调控的结果,二是翘尾因素快速消退。
为遏制食品等商品价格过快上涨的势头,中国政府去年11月17日出台了稳定物价的一揽子政策措施,各地区、各部门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增加供应、稳定物价。
周望军说,全国31个省份中,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已经建立了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政府按机制临时发放价格补贴。尚未建立的黑龙江和西藏也将于年底前建立类似机制。这个机制覆盖9000多万城乡低保户、优抚对象、农村五保供养对象、领取失业保险金人员等。今年以来,中央和地方已经发了200亿元价格补贴。中国各地还探索发展平价商店。目前,广东已建了1128家,老百姓在平价商店买米面油盐,一个月可以省300元左右。这些商店必须有1块钱以下的菜、2块钱以下的米。
“这些措施,对于控制物价,缓解通胀预期,保障民生发挥了积极作用。今年7月份以来,翘尾因素快速消退:平均每个月下降0.6个百分点,将带动月度价格环比指数逐步回落。”周望军说。
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部研究员张立群认为,从趋势看,7月份6.5%的高点已经确立,由于翘尾因素在不断减少,CPI在接下来的几个月会有比较明显的回落。
他说,中国猪肉存栏恢复比较快,供给上来了,加上秋粮丰收,农业连续第8个年增产,食品供给有明显改善,食品新涨价因素估计会降低。另外,货币供应的增速是明显下降的,8月末M2降到13.5%,比年度调控目标低不少,这种情况不会再发展,但会稳定下来,但货币供应量过快增长已经结束了。
在谈到今后的物价形势时,相关政府人士和专家都认为中国物价走势将保持高位趋稳的态势,应对物价上涨的压力依然较大。
周望军说,中国将长期面临输入型的压力。全世界的政府负债45万亿美元,相当于2010年全球GDP总和,最多的是美国,相当于全年的GDP,日本政府负债是它的GDP的两倍。最近,欧盟的债务危机也在不断发展。在发达经济体没有解决他们的负债问题,超低利率,滥发货币的情况下,全世界都面临通胀危险。
他说,今年1到8月份,由于国际市场铁矿石价格上涨,中国人平均每人就多掏出100元。中国铁矿石对外依存度已经达到63%,石油对外依存度55%,大豆依存度达到80%。由于国际市场价格上涨,这三种商品上半年中国比去年同期多支出2179.8亿元。
周望军表示,尽管猪肉价格将稳中有降,但现在还有不少新涨价因素。首先,中国长期积累的价格矛盾要适时梳理,包括资源性产品价格要理顺。受成本上升和供求关系等因素的影响,明年蔬菜和粳稻价格可能还会小幅上涨。其次,中国还面临工业消费品涨价问题。去年以来,各地最低工资标准最少提高了20%。最近饮料、酒类、衣服、方便面、鞋袜等商品价格上涨,就是劳动力成本推动的结果。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刘元春也认为中国通胀拐点基本确立。中国10月份CPI会进一步回落,“当然不要预期太多”。与以前输入型和货币推动型通胀不同的是,此轮通胀最大的因素是成本推动,而且中期看还会上扬,工资改革也在进行。劳动力、资源能源、资金等要素成本这一块可能会继续上升。虽然未来月度CPI会回落到5%以内,但回落到3%以内的可能性比较小。
专家们建议稳定现行货币政策。刘元春说,货币政策当然首先还是要巩固打压泡沫的成果,继续加强对房地产价格和投机行为的监管,但货币政策工具可做一些调整,不能只简单进行数量型调整,要进行结构调整,定量宽松的可能,对局部问题进行一些调整。
张立群则认为,货币政策还是要保持稳定。货币政策收紧的进程要稳下来了,不要进一步收紧,要更多增加一些结构性政策措施,比如结构性减税、针对中小企业的定向支持措施。
来源:新华网(记者 江国成 刘铮) 编辑:宁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