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都最大的国有企业首钢搬迁治理工作13日宣告完成。这个有着91年历史、年产800多万吨钢的企业迁出北京,标志着北京彻底告别重工业时代,转而追求一个国际化都市应有的功能定位。
钢铁专家、原冶金部政策法规司司长董贻正告诉记者,首钢是首都工业的标志。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发展之路实际上是一条工业化城市的道路,而且是以重化工业为主。当时,中央决策层认为首都应该承载更多生产功能,要建设成全国的“经济中心”,“要站在天安门上就能看见工厂的烟囱冒烟”。
上世纪末的统计显示,北京市从事工业生产的劳动力占劳动力总数的四成以上,远远高于上海、天津;北京市工业生产的产值结构,重化工业占62%,轻工业占38%;国家统计的工业门类164个,北京拥有147个,占90%以上,形成了东郊棉纺织区,东北郊电子工业区,东南郊机械、化工区,西郊冶金、机械重工业区的分布格局。
进入新世纪,首都的功能定位开始被重新审视。“2000年,北京市提出调整工业布局,加快启动市中心区内及周边地区134户企业的搬迁工作。”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姜贵平告诉记者,北京希望建立起与现代国际化城市要求相适应、与历史文化名城相匹配、与空间环境条件相吻合的产业布局。
2004年,北京市修订城市总体规划,不再强调“经济中心”,而是确定了“国家首都、世界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的定位,产业结构调整为“都市国际化、经济服务化、区域一体化、产业轻型化”。
数据显示,“十一五”以来,北京累计有300多家“三高”企业停产退出,冶金、电力、化工、建材四大传统重污染行业的结构调整基本到位。2009年,北京提前超额完成“十一五”规划中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水耗分别下降30%的目标。
“事实上,随着钢铁、化工这些‘硬产业’迁出北京,北京将‘置换’出发展其他产业的巨大空间,产值可能更为可观。”国家行政学院张孝德教授告诉记者,近年来,随着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北京市以生产服务、文化创意为代表的‘软产业’正在迅速崛起。
姜贵平说,目前中关村科技园区、金融街、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商务中心区、临空经济区、奥林匹克中心区等六大高端产业功能区已成为首都经济增长的引领带动者,工业增加值占全市的近一半,金融业增加值占到全市的70%以上,北京第三产业比重已超过75%。
重工业转型的一个成功标本是北京798艺术区的崛起。曾是北京华北无线电联合器材厂的23万平方米厂房,如今已接纳390余家中外文化创意产业机构。798艺术区管理办公室主任陈勇利表示,近几年接待的参观人数年均增长20%,去年达到180万人次,其中外国游客占30%。
“随着产业升级,处在城市群中心的核心城市,生产的概念正在脱胎换骨。原来城市生产出的是具体的、直观的商品,如手表、自行车、钢铁等,而现在我们需要城市‘生产’思想、艺术、文化和各种服务,让‘中国制造’不断升值。”张孝德说。
首钢集团董事长朱继民告诉记者,新首钢工业区将重点发展工业研发设计、文化传媒、工业教育培训、工业博览旅游、生产性服务业、综合服务六大产业,2015年产值将超过1000亿元。
截至2010年底,原首钢二通厂的铸钢清理车间改造完成,已竣工交付使用。目前中国动漫集团准备合作入住,这是首钢改造的第一个旧厂房。此后首钢还将陆续对20万平米的旧厂房进行改造和开发利用。
除中国动漫游戏城外,首钢工业区先期启动建设的项目还包括位于卢沟桥旁的现代物流基地,位于特钢公司旧址的钢铁研发、中试基地和位于主厂区石景山脚下的首钢博物馆、中国冶铁历史博物馆。
对北京来说,重工业退出后,高端都市产业如中芯国际、京东方8.5代线、移动硅谷、福田中重卡扩能、中航火箭、天坛生物等重大项目先后开工建设,部分已竣工投产。
2010年以来,北京累计签约入驻产业项目65个,涉及总投资881亿元,达产后预计新增销售收入3349亿元;新开工项目70个,总投资656亿元,预计新增销售收入1414亿元。
“到2050年左右,北京要建设成为经济、社会、生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进入世界城市行列。”北京市市长郭金龙表示,未来五年,北京将抓好重点功能区建设,积极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打造一批带动首都经济向更高端发展的强力引擎,提升城市竞争力。
来源:新华网(记者 李舒) 编辑:宁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