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比上涨4.9%,低于市场“破五”预期。
环比上涨1.0%,创近一年来的第三高位。
国家统计局15日发布的1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数据,给我们描绘出怎样的物价形势?
节日和低温冰冻天气,这是国家统计局城市司负责人在解析1月份CPI数据时强调的两个影响因素。显然,节日和低温冰冻天气会推高CPI涨幅,1997年以来我国月度CPI同比涨幅的最高点8.7%,就出现在春节和雨雪冰冻天气的2008年2月份。
“1月份的物价涨幅是相对较高的。虽然有节日因素,但在流动性过剩的大背景下,对物价问题和通胀压力应继续保持高度警惕。”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部研究员张立群分析认为。
食品和居住类价格仍引领当前物价上涨。1月份,食品价格同比上涨10.3%,其中粮食价格上涨15.1%,肉禽价格上涨10.9%,鲜蛋价格上涨20.2%,鲜果价格上涨34.8%;居住类价格上涨6.8%,其中住房租金价格上涨7.1%;而衣着类、交通和通信类价格略降。
“考虑到节日和低温双重因素叠加,应该说节日期间保持价格基本平稳是成功的。但导致价格上涨的核心因素,农产品价格、流动性、输入型通胀都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短期内价格将维持高位运行。”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刘元春判断。
在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副主任祝保良看来,1月份CPI虽略低于市场预期,但并没有改变通胀压力仍在加大的基本判断。除CPI仍处高位外,1月份的PPI(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和环比涨幅都在扩大,并高于预期。特别是当前全球大宗产品价格涨幅较高,国内工资成本上涨,货币供应量仍然较大,这些因素叠加使得通胀压力仍在加大。
较高的物价涨幅,会影响低收入群体的基本生活。不断放大的通胀预期,会误导资金涌向资本市场,形成泡沫。中央对调控物价高度重视,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山东与基层干部群众共度春节时强调:“今年我们经济工作的头等大事,是稳定物价。”
去年底以来至今,中央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调控物价。从货币政策转向稳健,到大力支持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到降低流通环节费用,效果已经开始显现,但一些中长期措施的效果还要再等一段时间才能见到。
专家普遍预计,今年物价走势可能会呈现前高后低的局面。上半年由于翘尾因素较大、涨价因素较多,CPI同比涨幅将维持在较高位置。而下半年随着翘尾因素的逐渐消失,以及稳定物价的政策效应进一步发挥,CPI同比涨幅可能会有所回落。
“未来价格走势还有许多不确定因素,特别是农业生产是否会受极端天气影响,以及国际大宗产品价格走势还不确定。但如果没有意外的话,三季度开始CPI的同比涨幅可能会出现回落,全年CPI可能会在4%至4.5%之间。”刘元春预计。
张立群建议,调控物价要采取综合性措施。除了调整货币政策、增加农产品供给、规范市场秩序之外,还要大力提高社会保障、教育、医疗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的水平,以保证低收入群体的基本生活。
来源:新华网(记者 刘铮 王希) 编辑:宁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