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中国日报 中文国际 观天下 知中国

贵州:大山深处的“背篼干部”

2012-04-11 10:25:10 来源:中国日报贵州记者站
打印文章   发送给我好友

在贵州省中部地区的喀斯特山间,一群最基层的政府公务员身背背篼,为大山深处的农民捎带生活物资和救灾物品,用双脚穿越于密密麻麻的山和石路里。这里是中国最贫困的两山之一,和瑶山齐名的麻山,从上世纪80年代起,一直是国家扶贫的重点,现在已经被纳入国家滇黔桂石漠化片区,发起新一轮扶贫攻坚。这群来自中国西南的热忱的公务员,身穿蓝布服,肩挎背篼,正在带领贫困山区农民富裕探索着新的道路。

贵州:大山深处的“背篼干部”

背篼干部发起者胡荣忠

贵州:大山深处的“背篼干部”

背篼干部走在陡峭的山路上

3月6日,中国日报记者跟随背篼干部(公务员),从长顺县敦操乡街上出发,步行前往10公里以外的斗麻村,为4日受灾的农民送棉被和盖房的塑料布。

7点40分,天刚蒙蒙亮,以主管干部纪律(乡纪委书记)的王朝良为组长的12个乡干部团队,早早就聚到了敦操乡政府门口的空地上,清点当天要背的东西。

斗都麻村村主任韦国祥手里有一个小本子,这是3月5日,他和敦操乡11个乡干部花了整整一天时间在斗麻村调查的结果,4日这天,村里受到特大冰雹袭击,120户人家受灾,需要政府补助。

“受灾最重的有120户人家,748人,120栋瓦房的瓦片全部被打碎,打死羊17只,鸡48只,粮食被漏雨浸泡17300公斤……”韦国祥大声的对着本子念:“今天我们准备的有被子12床,临时盖房的塑料布12幅,米一包,群众请我们帮忙带的苗条5把,盐巴8包……”

记者注意到,除了韦国祥念出的,其中还有一部分是乡干部自己带的中午要吃的东西,2斤半猪肉,2斤菠菜,2斤青豆,1斤西红柿,半斤青椒,按照乡政府的规定,他们不能吃村民的东西,只能自己带东西在村民家里自己做中午饭吃。

从乡政府出发,可以乘皮卡车前行3公里,然后,全部步行走进斗麻村。

8点47分,女背篼干部伍虹香的手指被路边不知名的刺扎入,疼得直哼哼,队友胡明秀赶紧找了另外一根更坚实的刺,帮她把手指里的刺弄出来。“这路全是山路,不用手拉一下路边的植物,坎高的地方就上不去。”伍虹香说,只要是背篼干部,每个人的手上,或多或少都有被荆棘和山石挂伤的痕迹。

伍虹香说,按照乡里的规定,每缝星期四,干部都要下村下组联系工作,或者为留守老人和儿童服务,或者帮忙春耕,或者救灾,事情多的时候,就不按规矩,有时候一整个星期都泡在村里。

在下村的过程中,村民都会打电话请他们在乡镇的集市上带一些东西,比如肉油、面条、盐巴酱油等。

“是的呢,我今天就给杨顺和家带了两把面条,一包盐巴,给韦小顺家带了一包盐巴,一包酱油。”村主任韦国祥接过话头说。

王朝良说,背篼干部的起源,是乡干部下村联系工作中,时间长了和村民形成的一种特殊关系。

敦操乡地处贵州中部,属于贫困地区麻山腹地,是紫云、长顺、惠水等多个县的交界,其中斗麻村距离县城74公里,和乡政府最近的地方,也有6公里,最远的地方20多公里,至今不通公路。

“青壮年都出去打工了,剩下的要干农活,所以要买点日常用品,都是打电话给我们帮忙带。”王朝良说,为了方便群众,来来去去过程中,就用上了背篼。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敦操乡的全部34名干部中,每个人下乡都要顺带帮山里的农民背东西,他们把电话张贴在各个村的显眼处,村民有什么需要,就直接打电话。

于是,就有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长长的石漠化山区的山道上,身穿蓝布服、肩垮背篼的干部随时都能背群众认出来,敦操乡各个村的农民,亲切地把他们称为“背篼干部”。

再走一个小时,还是山路,已经是上午10点,走到一个山垭口,王朝良看着满头大汗的干部们,提议大家休息10分钟再走。

韦国祥说,其实,这个山垭口已经成为背篼干部们的固定休息点,不要说背着东西,即便是空身走,也很少有人不休息就能一口气从都麻村走到敦操乡,那意味着是要连续走四五个小时。

编辑: 宁波 标签: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