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客人来贵州带茅台酒坐飞机,现在,还带蔬菜坐飞机。”贵州三都县副县长韦族琼说,随着当地蔬菜形成规模和产业体系,已经成为贵州连接珠三角地区的一个窗口,客商通过陆海空运输,把贵州的原生态产品及时送到了市民餐桌上。
“我家3.3亩地,今年第一季种植白菜收入1.84万元,第二茬种植西红柿收入2.31万元,第三茬准备种植莴笋,按照往年价格,收入也会在2万元左右,全年收入6.2万元。”三都县大河镇菜农周庆告诉记者,这几年通过种植蔬菜,他家的日子越过越好了。
“今年西红柿产量没去年高,是由于天干,但蔬菜价格从去年的一元增加到了1.6元一斤,收入比去年还多。”周庆说。
据韦族琼介绍,周庆所在的镇,作为三都县早熟蔬菜种植大镇之一,今年共发展以西红柿为主的早菜种植6000余亩,种植户1235户。虽然天气干旱,但由于当地蔬菜种植体系的逐渐完善,西红柿还是长势良好,获得了丰收。
蔬菜成熟后,客商就会直接到田间地头收购,要么大卡车装,要么空运,卖到珠三角地区。
和周庆种植的散户不同,周覃镇的菜农王京是另外一种收入模式。
王京一家4口人,靠3亩田生活。过去,他们家主要种植稻谷和油菜。“种植的只够吃,供娃儿读书,还得靠农忙之外的季节到外地打工。”王京没有少为生活奔波。
2009年,当地政府引进三都县绿源农业有限公司后,王京一家的生活就发生了改变,转眼间他从农民变成了技术工人。
原来,绿源农业公司在当地建立了供港粤蔬菜基地,公司租用了他的3亩田,年租金近3000元。把田租出去后,他和妻子两人,还受聘到公司的蔬菜基地打工。
“比以前好多了,种植水稻时,三亩田顶多收3000斤稻谷,三八二千四百元,春季的油菜加下来,不会超过5000元。而现在,我和妻子在他们的蔬菜基地打工,一个月就是2000多,加上租地的费用,一年收入3万不成问题。”让王京高兴的是,通过公司经常开展的技术培训,他们都熟练掌握了蔬菜的种植、采摘、包装等一整套生产技能。
像王京夫妇一样,目前在绿源农业公司蔬菜基地打工的农民有上百人。当地人把供港粤的蔬菜基地称为“集体农庄”,一起到基地干活时的情景,被戏称为“人民公社”。
记者在供港粤的绿色蔬菜基地看到,大棚内外的速生蔬菜长势良好。农户正在蔬菜基地里对菜秧进行移植,或者对成熟的蔬菜进行采摘和包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