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的绿色和生态保障战略,一方面是贯彻党的十八大“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要求,同时也是贵州发展要求和环境发展需要。
过去两年,贵州省生产总值增速分别排名全国第三和第二,此外,包括固定资产投资,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等方面的增速排名全国第一。这样的现象被媒体称为“贵州速度”。
但这样的发展速度,和贵州2020年必须和全国同步进入小康的硬性要求以及目前宏观经济形势并不景气的背景下,如何保持健康和持续发展引人关注。
一面是追赶,一面是转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就是高速发展带来的生态压力。从近年来的产业化进程看,资源和环境容量的双重约束特征在贵州同样存在,特别是多山少田的地貌特征更为明显。
当前,贵州仅仅是进入了工业化的中前期,而未来产业经济保持高增速的基本面并未发生改变,这就要求贵州要走一条“在追赶中转型,在突出特色的基础上升级”的发展道路,构建具有贵州特色的产业体系。
但在发展过程中,贵州妥善处理发展与保护的关系,生态实践得到外界广泛关注和认可。中央纪委驻环境保护部纪检组组长傅雯娟2012年在贵州调研生态文明建设时指出,贵州依托生态文明贵阳会议,通过实施污染减排,重点流域、区域、行业污染治理,农村环境保护等工作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走在了西部地区前列。
生态文明城市路径
在贵州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在高层达成生态战略统领发展的思路后,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作为绿色思考和生态文明的抓手之一,贵州的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路径逐渐成型。
一个鼓舞人心的消息是,在贵州省委书记赵克志亲自推动下,中央已经批准连续举办了四年的生态文明贵阳会议将在2013年升级为国家级的国际会议,这是国内唯一的高规格生态会议。前教育部副部长甚至把生态文明贵阳会议看成是哥本哈根会议的有效补充。
同时,《贵阳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规划》去年12月得到国家发改委批复,在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和发展上,贵阳已经成为全国创新区和示范区。贵阳规划在国家层面获得通过,也拉开了贵州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系统和规范之路。
早在2007年开始,贵阳就提出了生态文明城市发展的思路,在具象上,强化对百花湖、红枫湖等“两湖一库”的保护,并通过环保法庭和审判庭的创建以法制为保障对生态保护进行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