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入县城以来,这些贫困农户获得更舒适的环境,最稳定的收入,最好的教学条件和更满意的工作环境。同时他们还获得更可靠的社会保障和更高水平的医疗。借助生态移民工程,这些贫困了几百年的群众正在实现解困。”廖飞说,通过这些措施,跟原来省里推进扶贫生态移民工程先易后难的方法不同,我们推动扶贫生态移民工程,采取最困难的月亮山区最贫困的这部分人通过统筹城乡住房有一个很好的效果。
“以县为单位实现突破很难实现。”廖飞说,黔东南的城镇化建设和扶贫攻坚过程中,将把16个“小、弱、散”的县域区划打破,统筹按十城百镇千村的空间布局进行重新调整,传统乡镇只保留5%左右,其他的并成上规模的大镇。
旅游产业化:控量提质
廖飞说,城镇化只是一个手段,最终的目的还是要让农民增加收入,和全国同步实现小康。
从这个层面讲,廖飞说,黔东南将整合资源优势特别是生态、文化旅游优势,形成产业化发展。
从西江千户苗寨切入,廖飞说,去年游客突破了300万人。但这并没有为黔东南的旅游带来大的突破。
“甚至让当地的旅游承载量不堪重负。”廖飞说,究其原因,还在于西江千户苗寨的旅游还停留在收门票的粗放型阶段,游客整体质量不高,留不下来,只解决了游的元素,而吃、住、娱、购等环节并没有突破,因而附加值低。
“我们的解决方案是:控量提质。”廖飞说,黔东南将逐渐把游客往其他苗族、侗族村寨引导,西江将取消门票,控制游客数量,以便在旅游发展的同时保护好民族生态和自然生态。
廖飞说,旅游是一个系统的产业,必须按照产业规律发展的同时,加以创新。
在黔东南的旅游布局中,将成立三个大型的旅游股份公司,包括对特色景区的打造和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
其中一个创新,是在新的民居和特色村寨建设中,黔东南将按照苗族、侗族等建筑元素,按照流程化的生产方式,其中在工厂把房屋的各个部件做好,根据需要组装,减少对生态的破坏。
另外,对于保持手工传承和旅游商品化的矛盾,廖飞说,黔东南将两条腿走路,把苗族的刺绣、银饰等特色民族文化产品分成两大类市场,一种是特色的、排他性的、差异化的艺术品,走小众市场。“每个艺术品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廖飞说,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产品。另外就是通过系统化、流程化、标准化的产业化生产大众旅游商品,解决规模和经济效益。
廖飞认为,真正的解决发展和保护生态的关系,还是通过农民进城来实现,把农村更多的资源形成农业现代化和产业化,减少对资源的破坏。
廖飞说,黔东南的旅游产业发展将和民族文化、民族工艺品、特色农业等结合起来,形成特色的产业园区。
而根据黔东南特色的资源规划发展的度假型旅游酒店、特色旅游商品等,黔东南将在电子商务市场创新和突破,和天猫、京东等合作建立电子销售平台,或者自建电子商务平台,形成线上线下互动营销。 (记者 苏江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