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衡在普定农家采访
梁衡在草原上射驽
梁衡考察普定古茶树
作为贵州喀斯特地貌的典型代表,在作为黔中经济区重点区域上升为国家战略开发的背景下,普定如何把文化和经济协调发展?应贵州方面邀请,著名作家、《人民日报》原副总编辑梁衡于12月3日至6日深入到贵州普定县采风,体味历史文化,寻找创作灵感,旨在创作一篇反映普定历史底蕴和时代风貌的文学作品,打造一张普定文化新名片。
“当文化名片转化为产业,就能够带动一个区域的快速发展。”梁衡说,普定在茶文化资源上有朵贝贡茶,在民族文化资源上有仙马苗族合唱团,如果能把喀斯特草原和被史学界誉为“亚洲文明之灯”的穿洞古人类文化遗址结合起来思考,就能通过文化产业体系的打造,助推经济发展。
在三天的采风过程中,梁衡深入普定城乡,走进穿洞古人类文化遗址,探寻“亚洲文明之灯”的厚重与悠远;走进如火如荼的城乡建设工地,感受“时不待我,只争朝夕”的时代脚步与精彩华章。梁衡表示: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是推进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一个地区的发展,不仅需要良好的资源禀赋,更需要人文内涵来衬托。普定只有以现代文化为引领,推动地方文化的开放、吸收、创新、融合,用时尚元素重新包装传统文化,打造普定自己具有唯一性、独特性、排他性、垄断性的优势,才能让普定文化走出贵州,为外界所认知,所接受,所吸引。他愿通过作家的独特眼光,用手中的笔,多角度、全方位地展示普定的历史文化和时代变迁,为宣传普定,推介普定,从而让更多的人了解普定、认识普定、走进普定而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在调研期间,梁衡最为关注的,是农民的增收问题。在和当地官员交流的过程中,他问得比较细,如人均收入是多少,通过哪些产业致富,致富典型姓甚名谁等等。梁衡说,不管是结合十八大精神还是地方发展需要,民生才是地方政府需要解决的头等大事,老百姓的脱贫致富最为关键。
贵州省普定县是云贵高原上一颗璀璨的夜郎明珠,穿洞文化的发祥地,境内被史学界誉为“亚洲文明之灯”的穿洞古人类文化遗址,昭示着在16000多年前,人类就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繁衍生息。得天独厚,四季如春的地理环境,尽显出普定一直是宜居宜业,生命蓬勃的一方福地。在一万多年的漫漫历史长河中,在这万山绿遍郁郁葱葱的1000余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汉、苗、布依、仡佬、彝、白等民族相互融合,和谐共存,携手从蛮荒走向文明,留下了一串串鲜活的印迹。得益于穿洞远古文明的濡养,普定人文底蕴一脉四支。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水系和民族分布,孕育出了“穿洞文化、屯堡人家、朵贝茶文化、原生态民族风情”四大别具一格的品牌文化。如果说穿洞文明点燃了亚洲人类希望之灯,苗族刺绣是破译先民生生不息的生命密码,那西路花灯则是屯堡人开边拓土的文化缩影,而“天问禅茶”无异于是对生命回归的大彻大悟。普定,表里山河,自成一品,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风光独特、熠熠生辉的夜郎明珠人间仙境。景色旖旎的河谷泛花让人流连忘返,晶莹碧透的夜郎湖上小三峡幽深迷人,层林尽染的枫林火焰山原始依然,天高云淡的普屯坝云中大草原任你驰骋,美轮美奂的马场石更折射出亿万年的沉淀沧桑……普定集南国山水北国风光于一身,神奇而美丽。由于历史原因,普定像一位美丽的少女,养在深闺人未识,尚未被外界所知晓。为了借助名人效应,提升普定在全国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打造普定文化品牌,经过精心策划和筹备,普定决定邀请著名散文家梁衡前来采风创作,为普定文化宣传助阵。
梁衡是我国著名的新闻理论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论家,曾任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人民日报副总编辑等职。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中国记者协会全委会常务理事、人教版中小学教材
总顾问,曾荣获全国青年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多种荣誉称号,他的散文《青山不老》、《跨越百年的美丽》、《夏感》、《海思》、《夏》、《觅渡,觅渡,渡何处?》等作品入选中小学语文教材。是作品入选语文课本最多的作家之一。
(记者 苏江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