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六百年历史的安顺地戏起源于古代士兵为了祈求胜利而进行的表演,2006年该文化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并被誉为“中国戏剧的活化石”。
来自五十六个民族的少数民族运动员代表走在去年于贵州举办的第九届少数民族运动会开幕式上。
侗族长桌宴在每年农历的一月举行。
苗族群舞《水姑娘》荣获第六届中国舞蹈荷花奖金奖。
2005年,小黄村的侗族大歌表演被联合国列入文化遗产名单。
仅存于贵州威宁县的彝族古老舞蹈“撮泰吉”。
2010年苗族新年期间于雷山县举行的西江鼓藏节开幕式现场。
年轻的布依族男女们正在表演传统节目:“八音坐唱”
贵州的土地上,居住着49个民族的同胞,其中苗族、布依族、土家族、侗族、彝族等17个民族为世居少数民族。贵州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36.11%。
在深厚的民族文化土壤中,这些少数民族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其语言、服饰、建筑、音乐、舞蹈等,宛如璀璨的画卷,或深邃,或古朴,或绚丽,总令世人惊叹。翻开这些民族文化画卷,则能看到民族历史的印迹、民族的期许与崇尚、民族的标志和表征。
民族文化的元素,往往能通过各个民族的节日表现出来。
研究贵州民俗文化的专家调查发现,贵州各民族的节日,大大小小加起来,共有1000多个,一年365天,堪称天天有节日。规模较大并具有代表性的,有苗族的“苗年”、“芦笙节”、“姊妹节”、布依族的“六月六”、彝族的“火把节”、水族的“端节”、瑶族的“盘古节”等。
灿烂的民族文化,是在民族团结与和谐的基础上延续的。
贵州各族同胞在长期“大杂居,小聚居”的和谐相处中,形成了“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的多民族地域文化,更形成了“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民族团结传统。
早在明代,贵州少数民族女政治家奢香夫人就大力推动多民族融合。后来,各民族又共同经历了反封建斗争、参加革命、建立新中国等历史事件的洗礼和沉淀。到了新时期,新的民族政策让来自四面八方的不同族群在贵州这片土地上,相互交流、影响,并共同繁荣着贵州文化。
贵州建省将近600年,近600年的历史书写的是民族融合、民族团结、共同进步、同谋发展的篇章。
英文原文见中国日报10月12日7版
http://www.chinadaily.com.cn/m/guizhou/2012-10/12/content_1581269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