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处中国西南的贵州省平塘县,居住着一群贵州本地的“土著居民”——毛南族人。如今,这些毛南族群众坚守着传统民俗,过上了的新生活。
这里的毛南族人有超过90%的居民为“石”、“刘”两姓,至今仍过着山地农耕为主的生活。他们信仰土地神,没有男尊女卑观念,敬重牛,常把水牛角挂在大门之上。
“毛南人家亮堂堂,家头唱歌外头扬,今天贵客来到了,拦门美酒格外香”。金秋十月,记者来到平塘县卡蒲毛南族乡场河村,热情的毛南族乡亲一边唱着祝酒歌,一边为我们盛上甘甜的糯米酒。场河村四面环山,风景秀丽,清澈的小河绕村而过。沿着干净整洁的水泥路一路走去,传统的木质民居窗格上雕着的“斗地牯牛”图案格外显眼,房檐下挂晒着的玉米、高粱展示出独特的乡村风景。
在毛南族妇女石佩丽家中,木质结构老屋里的电视机能收40多个频道,家里还装上了太阳能热水器。今年,石佩丽一家在村里的组织下尝试种了一亩金银花,“刚开始种经验不足,收获量也少,明年有经验了,会考虑再多种一点。”
村支书石佩学说,过去村里无支柱产业,大多数村民以务农、外出务工为主。去年开始,村干部带着村民去湖南怀化、重庆秀山等地考察金银花种植,在村里发展有带头作用的大户,如今已在全村种下2万亩金银花,同时还发展养鸽、核桃种植、农家乐等产业,帮助村民致富。
毛南族在贵州境内有3万人,由于聚集地区生态环境脆弱,交通闭塞,对外交流困难,长期以来生活较为贫困。作为国家重点扶持的较少人口民族之一,近年来贵州毛南族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发展较快,自然村寨间水泥路实现互通互连,加快建设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特色民居普遍得到了保护性改造。
随着交通的改善,场河村建起毛南族风情园搞乡村旅游,越来越多的人慕名来到村里。毛南族妇女刘颜碧来自场河村文艺队,文艺队有11人,都是村里的留守妇女,每逢村里嫁娶、接待等活动,她们都要出来表演。“唱唱山歌,跳跳舞,做农活之余每月还能多几百元的收入,还是不错的。”她说。
石佩学说,由于毛南族无男尊女卑观念,如今村里的“独生子女户”和“双女户”是全乡最多的。“我们这里从来都是女孩要比男孩更‘宝贝’。”现在政策免交粮、免农业税,群众多生育的观念也改变了,干部的工作重心放在如何帮助群众脱贫致富。
长期研究毛南族文化的毛南族老人石光尤说,这里的群众充满了民族幸福感和自豪感。毛南族群众至今仍保持着“斗地牯牛”、“打耗尾”等传统民俗活动。每年除夕是贵州毛南族群众最为隆重的“火把节”,全村人要举着火把到各家各户相互祝福,在山上游行;在族人的丧葬仪式上,人们会跳起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猴鼓舞”;仍保存着“招郎入赘”的习俗。
“现在四、五十岁以上的人才会讲毛南语,年轻人基本都不会了。”石光尤希望,能重视建立毛南族民族文化保护机制,让民族传统长期保持下去。(记者 李黔渝 齐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