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为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冠军,王仁爱和谢友明表现出了明显不同的性格:一个内向寡言,一个大方热情。
王仁爱来自贵州安顺普定县仙马村,他2007年在广州、2011年在贵阳连续两次获得射弩冠军;谢友明来自黔南荔波县瑶山乡,他在广州和贵阳两次获得陀螺金牌。他们也都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
他们一样,但是也不太一样,王仁爱现在是仙马村的农民,还在考虑是否外出打工;谢友明作为特殊人才,现在是荔波县瑶山民族中学的正式员工,每月收入尽管无法和外出打工相比,不过相对已经比较稳定。他们之间的相对不同反映的是同一个现实:贵州民族传统体育要得到进一步的传承和发展依然面临诸多挑战。
贵州省射弩教练孙安直言,现在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青黄不接,如何使射弩队员们能安心留在队里——他们都希望出去打工。
孙安所言不虚。在仙马村,像王仁爱这样的男人外出打工,每月可以挣到2500元左右,而王仁爱即使拿下全国性比赛金牌,平日里训练,所得到的误工补助等每月也就1000元左右。
是什么促使王仁爱还没有放弃射弩这项运动?他说,这对他就是一种爱好。但是,在集训过程中,他也并非没有动摇过。“2007年,当时我孩子小,我在贵阳集训,补助不多,我老婆就叫我回家,出去打工。后来是省里和地区做工作,我才坚持下来,”他说。
“以后是不是还能坚持下来,要看情况。”他说,“我可能还会出去打工。”
王仁爱曾经为了在训练之余挣些钱贴补家用,去开摩托车载客,结果摔折了脚踝。他说,能够坚持射弩,就是出于一种爱好。
贵州省和安顺市为了发展射弩运动,也下大力气加大投入。从1998年到2012年,省体育局和省民宗委在射弩运动上投入了800万元,但是这些经费实在是杯水车薪。去掉器材、场地、训练等上面的花费,落实到每个人头上就捉襟见肘了。
曾经获得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射弩冠军的李贵福算了一笔账:他们的收入来源主要靠养殖、种田和务工,年收入差不多一两万元,但是射弩每年投入需要五六千元,这不能不说是个沉重的负担。
也正因为如此,李贵福家人也并不希望他练习射弩,李贵福能够坚持下来也是出于一份热爱。
经费短缺同样困扰着瑶山民族中学。瑶山民族中学是一所初级中学,在这个学校,学生都会上陀螺训练课,老师就是谢友明。学校校长潘永超说,学校也面临经费不足的问题。为了节约经费,许多器材他们都是自己制作,即便如此,每学期花费也需要两到三万元。
黔南州体育局副局长马英说,政府方面也想了很多办法来传承和发展民族传统体育。她说,这些措施包括设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开展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活动,配合激励保障措施,对获得好成绩的运动员给予奖励,在就业上也给予一定的保障等,促使传统体育项目能够得到健康良性发展。
对有一定技术和经验的传统体育人才可以想办法留住,但是如何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民族传统体育则是更大的挑战。王仁爱坦言,年轻人不愿意从事射弩,就是因为“他们从这上面看不到提高自己和家人生活水平的希望”。
孙安提起选材就直摇头。他说,这是现在最大的困难。(记者 周杰 黄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