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由农民、乡村教师、企业家组建的民间助学志愿者团队,在地处偏远、自然环境恶劣的贵州省铜仁市沿河土家族自治县黄土乡,6年资助学生28名。而今,在社会力量帮助下,团队成员发展到22人,他们说:“把温暖奉献给最需要的人,不让孤、弱、病、残家庭的孩子上不起学”。
一个人的助学路
出生在黄土乡竹元村的毛金波,是麻阳河助学志愿者协会的主要负责人。早在1997年,初中毕业的他便独自一人开始了助学路。
“黄土乡孩子大多因家庭条件困难,面临失学或已失学局面,我决定响应政府号召,留在家里开办‘家庭学校’。”因家庭贫困,学习成绩优异却不得不辍学的毛金波只想让更多的孩子接受教育。
距县城70公里的黄土乡,农村家庭居住分散,低年级孩子上下学困难,最远的地方到学校需走10公里路。为了不让山区孩子失学,当地政府在1997年出台政策,允许初中以上学历的人在当地就近教学点,招收1至3年级学生。
学校办起后,毛金波发现很多学生家庭很穷。“有些孩子冬天上学,居然都不穿袜子。”从那时起,毛金波开始出钱为学生买文具用品,资助学生上学。
毛金波作为家里的顶梁柱,要承担妹妹出嫁、弟弟创业、老人看病及孩子读书等费用。但十多年来,他从微薄收入中挤出钱来资助学生。毛金波说:“只有知识,才能改变命运。”
1997年,毛金波的家庭教学点收了20多个学生,15年后的今天,教学点已有42名学生。他的妻子田淑苹与毛金波几乎将全部精力用在办学上。
“我和妻子的力量实在太微薄。”毛金波说:“我们想让更多的山区孩子得到资助。”
大爱凝聚力量
毛金波的愿望在2004年有了实现的希望。那年,在贵州省某科研单位工作的罗扬到黄土乡做社会调查,身为麻阳河保护区护林员的毛金波成了他的向导。
在几天的朝夕相处中,毛金波热心教育事业并为之付出的精神感动了罗扬。
“毛金波明白,教育对于中国西部边远山区的意义和对于改变人生的意义,所以,他一直在坚持,并试图通过自己的力量,去改变一个群体的命运。”罗扬在一篇关于毛金波的文章中这样写道。
由于工作和求学等原因,2007年,罗扬才抽出时间帮助毛金波组建麻阳河助学志愿者协会。“当年,罗扬就注入麻阳河助学基金数千元。”毛金波说:“之后在他的牵线下,广西北海民间志愿者协会与我们协会建立了长期联系。”
众人拾柴火焰高。毛金波说,去年12月,北海志愿者通过在朋友圈互相传播、网络论坛呼吁、QQ群发消息等,传递为当地学生捐赠厚衣过冬的消息。几天时间,500多件爱心衣物就发到沿河,北海民间志愿者又募集到现金2万余元,捐赠给黄土乡部分学校用于购买桌椅。
随着协会在当地的影响增大,吸引了越来越多爱心人士加入。截至目前,协会成员已发展到22人,有农民,有教师,有企业家。
26岁的农村青年黎朋,因家庭贫困,读到高一无奈辍学外出打工。认识毛金波后,他毫不迟疑地加入协会。“我是一个穷人家孩子,尽管我家庭十分困难,没钱支持他们,但我们可以向社会发出呼吁,寻求帮助,只为让他们能够多学一点知识,用知识改变自己命运。”
肖蓉,黄土中学教师,麻阳河助学志愿者协会成员之一。几乎每个月,她都要从有限的收入中,挤出钱来为穷困学生购买课外书籍、文具等。无论天有多冷,她和协会在家的成员都坚持对受资助的学生进行家访。
“协会中有几个像肖蓉这样的教师,每月收入1500元左右,要供房,要维持家庭开支,但他们仍然乐于助学,这份爱心,常令我感动。”毛金波说。
传递爱心
“协会资助的第一个学生,如今已读大三了。”这让毛金波很自豪。几年来,乡里受到协会资助的学生有28名。
据统计,6年来,麻阳河助学志愿者协会共为贫困山区学生募捐现金10多万元,各类物件数千件。
“这一组数据,也许微不足道,但对于接受资助的贫困学生是‘雪中送炭’。”毛金波说,黄土乡地处偏远,自然环境恶劣,当地村民的收入来源主要靠外出打工,很多农村家庭因为贫困,孩子上学困难。协会愿做困难学生求学的坚强后盾,尽最大努力解除他们后顾之忧。
协会除了向外面寻求帮助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任务就是说服家长,让他们的孩子能接受更好的教育。
“我们会把爱传递下去,把温暖的爱,给最需要温暖的人”。毛金波和他的协会,在贫困大山里继续演绎着人间大爱。(记者 周芙蓉 张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