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项目在贵州的实施,项目县区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抗御自然灾害能力明显增强。通过新增、恢复和改善有效灌溉面积以及发展节水灌溉,受益人口达132万人。
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黄腊乡白岩村建设于上世纪70年代的一座小山塘在今年汛期终于蓄满了水。“水库库容4.6万多立方米,加上配套的田间支渠能保证400多亩水稻灌溉。水源有了保障,稻田亩产由过去的六七百斤增加到1000斤左右。”村委会主任伍健说。
长期以来,由于历史欠账多,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加之蓄水工程少,渠系不配套,我国许多建设标准较低的农村水利工程老化失修,难以充分发挥作用。针对这一状况,2009年,国家启动实施了第一批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项目。
记者近日在贵州一些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看到,各地因地制宜,以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项目为契机,整合相关部门资金,加快“田成方、地成块、渠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高标准农田建设,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夯实了基础。
兴仁县整合水利、国土、农发、财政等部门资金1.35亿元,从修沟渠、水池、引灌管到土地整治、机耕道修建、通村通组路水泥硬化,项目实施村寨潘家庄镇弥勒屯村和团结村的基础设施得到全面改善,镇政府目前引进的药材公司已流转土地800多亩开展试种。“通过龙头企业的示范种植引导村民调结构促增收,”潘家庄镇副镇长韦艳说。
贞丰县北盘江镇今年开始动工的项目还没有完工,在汛期已发挥了十分显著的作用。72岁村民邓成福说:“过去只要一下雨,我们这里就是‘一趟平’(当地土话,即被水淹),一年至少要淹二三回,谷子在抽穗的时候被淹就没收成了,这样的日子已有20多年,今年总算盼到头了。前两天一场大雨,新修的排洪沟渠有近1米深的水,要在过去农田不仅要被淹,住房也要进水。”
安顺市水利局建设科科长杨振东说,国家实施小型农田水利工程项目,改变了过去“撒胡椒面”的投入方式,而是以大投入优先在水土资源条件较好的区域,集中连片综合治理,项目区形成较为完善的灌排工程体系,改变了过去守着河流没水用的状况,成效十分显著。
据贵州省水利厅统计,三年间,贵州首批15个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完成总投资7.6亿多元,通过新建和改造渠系、新建水池(窖)、整治和新建塘坝、新建和配套整治引水堰(闸)和新建整修小型泵站等措施,新增有效灌溉面积7.5万亩,恢复和改善有效灌溉面积30万亩,发展节水灌溉面积36.2万亩,新增粮食生产能力1865万公斤,新增经济作物产值3595万元。(记者 周芙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