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印江自治县新业乡锅厂村村民黄慧,这几天忙着卖乌骨鸡。站在3层新房前,黄慧说,5年前,守着4亩望天田受穷。2009年政府引导养鸡,每只鸡苗补助4.5元。“当年,我就赚了1万多元,目前存栏500多只,现在批发价12元一斤,供不应求。”
印江地处贵州省民族贫困山区。2007年以来,该县整合投入资金6443万元开展连片开发扶贫,实施项目200多个,覆盖14个贫困村1.7万余人。短短两年,试点区群众人均纯收入增长45.5%,贫困发生率下降到20%。
作为全国贫困面最大、贫困程度最深的省份。贵州省坚持把新阶段扶贫开发作为“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把扶贫攻坚作为第一民生来抓,突出开发式扶贫和体制机制创新,加快了脱贫致富步伐。农村贫困人口从2007年底的680万人下降到2011年底的505万人。2011年,贵州省减贫60万人,农民人均纯收入4200元,实际增幅达15%,26年来增幅最快,首次超过城镇居民收入增幅。
政策给力 贫困人口民生明显改善
在威宁自治县秀水乡前峰村村民马军贤的记忆中,村里发生大变化的还是最近这几年。2008年之前,通村路拖拉机都进不来。这里海拔高,只能种洋芋,但好不容易拉一马车洋芋出去,还卖不到好价钱。2009年,政府启动扶贫项目,引导村民养羊,第二年他就赚了1万多元,去年还住进了新房。马军贤说:“真是做梦都没想到,短短几年就发生了这么大变化。”
长期以来,贵州省农村尤其是以水、电、路、气、房、科、教、文、卫、保和环境整治为核心的社会公共服务均等化历史欠账多,贫困人口数和贫困发生率两项指标均为全国第一。
“为政之要在于安民,安民之要在于济民”。贵州省把扶贫开发作为“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扶贫开发力度不断加大,采取一系列“多予少取放活”的惠农政策措施。
2007年,贵州省全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将全省年收入700元的255万绝对贫困人口全部纳入低保范围。2008年,贵州省对农村低收入贫困人口全面实施扶贫政策,扶贫工作进入救助扶贫和开发扶贫“两轮”驱动新阶段。
“十二五”开局之年,贵州省提出,举全省之力向贫困发起“总攻”,到2015年,按照国家扶贫标准,贫困人口数量比2010年减少一半,确保2020年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
2011年,贵州省民生投入呈现“爆炸式”增长。据不完全统计,全省各级政府的民生投入达900多亿元。扶贫作为“第一民生工程”,全年投入资金23.59亿元,落实到村扶贫项目6017个,覆盖575个乡镇,2390个贫困村,每个贫困村平均110万元。
一桩桩实事,让贫困人口有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完成易地扶贫搬迁3.1万人,减少农村贫困人口60万人;
——新农保试点县增加到77个,农村低保保障标准14%;
——建立了农村低保季节性缺粮户粮食救助制度,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和失业保险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向城乡低保对象发放临时价格补贴8.89亿元;
——完成农村危房改造40.3万户,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7.1%。
数据显示,贵州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7年的2373元增加到4200元。
今年,贵州省投入民生扶贫资金力度更大,财政将安排8亿元资金,搬迁10万人。
力争用9年时间,到2020年投入180亿元,基本完成35万户、150万贫困群众的搬迁任务。
“三位”一体 大扶贫格局形成
贵州省扶贫开发的主要特征是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社会公共事务历史欠账太多,其主要的矛盾还是一个“慢”的问题。“这就迫切需要我们大胆探索扶贫新机制,构建”大扶贫“格局,注重从整体上、制度上解决贫困问题。”省扶贫办主任叶韬说。
党政主导,部门负责,社会参与。各级政府坚持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相结合,各方力量合力攻坚,有力促进了贵州省扶贫工作开展。
“政府不仅帮我们解决了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问题,还引导我们发展了茶叶种植,建起了加工厂,如今脱贫有了靠山。”印江杉数乡孟郊村村民任明海说。“政府引导、农民自主、规模发展、区域推进”的印江整县推进扶贫模式,如今在贵州省10多个县贫困县推广。
突出开发式扶贫,大力推进产业化扶贫。贵州省把调整产业结构、推进产业化扶贫作为扶贫开发战略性工作,重点打造核桃、草地畜牧业、精品水果、中药材、脱毒马铃薯、特种养殖和乡村旅游等十大扶贫产业。目前,扶贫产业呈现了”“提速发展、后劲增强、增收明显”的良好态势。
2011年,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对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加快扶贫脱贫攻坚步伐进行奖励的意见》,启动实施减贫摘帽实施办法、评估标准和脱贫规划,印发了《贵州省对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加快脱贫步伐进行奖励的实施办法》,极大地调动了基层扶贫开发的积极性,全身心投入到扶贫开发工作上来,为百姓谋发展,帮百姓谋出路,在全省形成了良好的扶贫开发工作新格局。
贵州省在全国率先出台了“摘帽不摘政策”的激励措施,以“减贫摘帽”、整县脱贫为目标,以整乡、数乡、区域连片开发为主要形式,发挥财政扶贫资金“黏合剂”的作用,引导金融资金、社会资金、地方财政资金、其他部门资金等多元投入,通过机制创新,整合资源,实现整县脱贫“摘帽”。
探索建立“政府选择项目入口——开发性金融孵化——实现市场出口”的长效机制。信贷扶贫资金在贵州省扶贫资金总额中比重逐渐增多,尤其是促进贫困群众转变观念,积极参与市场竞争,走开发扶贫路子。2011年,仅国家开发银行就向贵州省提供开发性资金百亿元。
除了专项、行业扶贫外,我积极开展行业扶贫,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扶贫开发,定点扶贫、东西扶贫协作稳步推进。大连、青岛、深圳、宁波等四城市已向贵州省提供帮扶资金1.8个亿,并与贵州省达成经济合作协议项目9个,协议资金20多个亿,帮助贵州省贫困地区群众脱贫。
机制的创新,让新一轮扶贫攻坚有了“原动力”。
合力攻坚 连片特困地区共奔小康
按照国家扶贫新标准2300元计算,贵州省贫困人口增至1521万人,占农村人口50%以上,而这些贫困人口中95%集中在深山区、石山区和革命老区等连片特困地区,其中75%处于深度贫困中。
2011年,贵州省扶贫攻坚的重心转向了重点区域、重点人群。并提请国家完整认定贵州省乌蒙山区、武陵山区“两大片区”,将苗岭山区纳入“滇黔桂石漠化地区”,抢占国家扶贫开发政策的制高点。
千载难逢的机遇降临。在今年出台的《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中,国家划定的11个集中连片特困片区中,贵州省65个县分别纳入了武陵山区、乌蒙山区、滇黔桂石漠化区3个片区,占全国11个片区数的12.9%。这是继西部大开发后,国家对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实施的又一战略性政策支持,也意味着贵州省迎来了一个发展战略机遇期。
去年底,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试点启动,涉及贵州省16个县市区,占贵州省总面积的16.6%以上;总人口611.8万人以上,其中农村人口583.3万余人。
今年初,国务院2号文件对贵州省扶贫进行了战略定位:扶贫开发攻坚示范区,为贵州省连片特困地区发展带来的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扶贫开发对于贵州来讲,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且是一个政治问题;不仅是一个局部问题,而且是事关到2020年贵州能否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的全局性、战略性问题。”省扶贫办主任叶韬如是说。解决三大连片特困地区农村的贫困问题,也就基本解决全省的贫困问题,三大连片特困地区农村贫困群众脱贫奔小康,全省也就从总体小康进入了全面小康。
基于此,贵州省围绕“三片六山”(三片:武陵山片区、乌蒙山片区、滇桂黔石漠化片区;六山:麻山、瑶山、雷公山、月亮山、大娄山、乌蒙山),把位于武陵山区、乌蒙山区、滇黔桂石漠化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中的65个县作为主攻方向,启动实施扶贫攻坚重大事项推进行动,突出重点、主攻难点、点面结合、连片开发、协作推进,
按照新纲要“未来10年,我国将把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作为扶贫开发工作首要任务,把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作为主战场,力争到2015年,贫困人口显著减少,到2020年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的目标,贵州省将通过在基础设施建设、旅游产业、茶产业、油茶产业、中药材产业、扶贫攻坚、民生改善、生态建设等方面加大投入,实施产业全覆盖,为全国连片特困地区闯出一条新路子。
从“十二五”规划中的一组数字可以看出贵州省扶贫攻坚的决心和信心:各级财政投入400亿元以上,到2014年完成统计在册的130万户农村危房改造;投入193亿元,到2012年实现100%的乡镇通油路,到2015年实现70%以上的建制村通油路…….
贵州省扶贫开发站在新起点上。(赵勇军)
来源:贵州日报 编辑:宁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