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来,一系列侗族乡村音乐会在北京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尽管侗族歌曲并非首次登上首都的舞台,但是对于北京的广大音乐爱好者来说,有机会听到来自民间最具有代表性的声音仍然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这群来自贵州黎平县的音乐人向观众展示了侗族最具代表性的“大歌”。这一享誉盛名的民族音乐曾在2009年被列入世界非物质遗产名单。
此次活动并不是由政府举办,也不是相关组织为了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力。“侗族大歌”的表演者们来到北京纯粹是为了让这一民间艺术更加充满活力。
多年来的文化保护教育,让我们习惯性的将传统民间音乐定位成了需要被保护的“遗产”,直到侗族艺术家通过他们的表演告诉人们,这样的音乐同样充满艺术的生命力和活力。
侗族并没有自己的文字,但是千百年来他们用歌声将历史、文化和知识一代代的传承了下来。歌是侗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无论是儿童,青年或是老者,在每个侗族村寨你都能发现他们在欢快的歌唱。
5年前我曾经在黎平县侗族村寨最纯正的环境中听到过大歌--在侗族标志性建筑鼓楼上,年轻的小伙子和姑娘们正分成两边对唱着歌。他们的声音回响在大山之间,同山间的溪水和林间的鸟鸣一起,构成了一幅至今让我难以无法忘记的画面。
想再听见如此纯正的侗族大歌已经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了。如今越来越多的侗族年轻人离开了他们的家乡,前往如广东和浙江这样的发达省份务工。这因为如此,能在北京再次听见侗族大歌让我感到十分的幸运。
在参加演出的表演者中,我遇见了5年前造访黎平时结识的吴金妍。如今的她正已经成为这支侗族艺术家演出队的领导者。吴金妍和她的老乡一样,离开家乡在广东省的一家工厂打工。但是她从来没有失去对民间音乐的热爱,也从未放弃对艺术的追求。
在侗族作家、摇滚歌手吴虹飞的帮助下,吴金妍和她的朋友们开始了自己的首都之旅。他们在一个月内举办的4场演出吸引了无数北京观众前来欣赏,其中绝大部分观众是首次接触到侗族大歌和侗族文化。在实现自己演出梦的同时,意想不到的出色票房也为吴金妍和她的伙伴们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
此次侗族艺术家们在北京的表演对弘扬传统文化起到了一种“自下而上”的效果,这对于保护类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只有能让人们生活的更加富裕和充实的传统文化,才是真正需要保护和发扬的。
过去我们尝尝是采用“从上到下”的方式来抢救传统文化。然而除非真正落实到个人身上,这样的方式并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近年来,研究机构录制了成千上万首民间歌曲,但这些歌曲仅仅在专业领域上发挥了作用,而不是广大社会基层。相比学术论文,一场出色的音乐会能够更加有效的推动民族音乐的发展。
然而类似的音乐会却并不多见。如果人们想聆听真正的中国民间音乐,就必须深入到该民族的起源地和居住地去,这也是我5年前前往黎平县感受侗族大歌魅力的原因。可是并非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机会和机遇,拿生活在北京的普通百姓来说,如果此次侗族音乐家们不是在北京演出,那么他们很可能一辈子也没有机会接触到侗族文化和他们的音乐。
对音乐发展采取的态度是另外一个让我对这群侗族音乐家心生敬意的原因。与许多旅行机构聘用少数民族歌手和舞蹈家来吸引游客不同的是,他们带着自己的文化和音乐直接走向了观众,与此同时也能更好的调节和管理节目以及公平的分配收入。
在4场演出结束之后,侗族表演团决定留在北京继续追寻自己的音乐梦想。尽管在成为真正的艺术家之前,他们仍然需要寻找一份工作来维持生计,但是和在工厂的流水线上工作相比,这群人们正在为家乡百姓带来新的希望和机遇。
我真心的希望能有更多的传统民间艺人带着他们的音乐走进大城市,只有这样做才能更好的保护他们的传统文化遗产。同样,也能让城市变得更加多姿多彩。(详见2012年4月6日中国日报18版)
来源:中国日报贵州记者站(记者 穆谦 翻译 赵凯) 编辑:宁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