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那么一群人,他们活跃在贵阳的大街小巷,总在不经意间给人温暖,从火车站到市民广场,从大学生到出租司机,从“90后”到耄耋老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绿丝带”志愿者。
“绿丝带”源起2008年南方特大冰雪凝冻灾害,当时,贵阳路面结冰,市民出行困难,愿意免费让人搭乘顺风车的车主就在后视镜上系一根绿丝带,市民可招手搭乘。
转眼数年过去,凝冻灾害早已过去,可“绿丝带”在继续。如今,“绿丝带”已成为贵州志愿者标志,鲜艳的嫩绿奏响了2012年春天动听的合唱曲。
“老年‘绿丝带’威信大”
早9时,84岁的贵阳市民李兴德系上自制绿丝带,颤颤巍巍出门。这天他的工作是继续为14岁盲童寻找角膜捐献者。
“14岁的娃娃啥也看不见,多造孽。”李兴德到观水路社区,摆开自制的展板,只要有居民驻足,他便热情上前介绍。12年来,有近10位盲人在他的帮助下重获光明。
李兴德有个绰号,叫“马路天使”,他自制了一面“做文明人,走文明路”的小旗,无论刮风下雨,总会上街纠正不文明现象。
上下班高峰,年轻人挤公交谁也不让谁,车站前堵成一片。李兴德挥舞着小旗,朝人群喊:“请大家排好队,我给大伙鞠一躬。”于是,大家默默地站好了队;临近的街道总有人乱扔垃圾,李兴德拿起扫帚上街“开扫”,400米长的街道,一扫就是几个小时。
“我们老年‘绿丝带’威信可大哩。看谁还好意思乱扔垃圾”,李大爷说,他“掌扫帚”以来,小区干净了不少。
“把我的爱带回你家”
今年春运时,24岁的大学生“绿丝带”刘泽林没有回家。
在贵阳火车站旁的“微笑小屋”里,刘泽林和11位志愿者忙得满头大汗。他们每天要接待几十名求助的旅客。
“阿姨,我是志愿者,不是骗子”,刘泽林一会儿指着胳膊上的绿丝带,一会儿着急地比划几下。一位外地妇女迷了路,蹲在出站口前的广场上,提着大包小包,还带着三个孩子。劝了半个多小时,妇女终于跟着他到爱心小屋,吃上了热气腾腾的方便面。
“你负责健康检查,你待会儿送阿姨去车站,你帮忙打电话,我给她找吃的。”刘泽林和同伴们很少有时间坐下休息。
傍晚,刘泽林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宿舍。在日记里,他写道:“一个人在某个地方待久了,便对那方土地和人们充满感情。”屈指一数,今年已是他做“绿丝带”的第5个年头。
在贵阳,像刘泽林这样的“绿丝带”城市志愿者有4万人,以在校大学生为多。课余时间,他们总忘不了到各个“微笑小屋”站上一“岗”,用最真诚的微笑给他人送去温暖。
“绿丝带”在网上飘起
出租车司机张真贵没有想到,自己的@贵阳taxi微博会推动全市爱心车队建立。
2011年的一天,张真贵看见一位盲人在焦急地招手,几辆空的士呼啸而过。张真贵停下了车。“当时我想,残疾人出行太不方便了”。
回家后,喜欢上网的张真贵开通了自己的工作微博,名叫“贵阳taxi”。在微博里,他公布了自己的手机号码,还在自我介绍中写道,“凡家有老、弱、病、残、孕需出行的请打电话,我们将竭诚为你服务”。
张真贵没有食言。从此,他有过七八名“特殊乘客”,有盲人,也有行动不便的老人。
“贵阳taxi”的微博特别热闹。有时成了失物招领板——“马大哈主人,你把手机忘在出租上了,快告诉张师傅把我送回去吧”;有时摇身变成现场证人——“中华北路一翻护拦男青年被撞,肇事车逃逸”;有时教乘客维权——“打车先把车招停再上车,告诉驾驶员目的地,拒载就打投诉电话5287711”。
张真贵的“爱心驾驶微博”人气颇高。3月5日,在数位“的哥”不懈努力下,贵阳市952雷锋爱心车队成立了,约2000位“的哥”加入车队。
张真贵说:“现在,你打96952就能找到我们。既然选择了taxi,就把它做到最好。”
来源:新华网(齐健 张奥) 编辑:宁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