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二,贵州大山里的农村仍是一片浓浓的年味。记者到访黔南州长顺县营盘乡时,正巧碰上一个特别"聚会":150多名被聘为"春晖使者"的在外乡友趁春节回家齐聚一堂,为家乡发展出谋划策。
29岁的王仕玉在广州打拼了12年,已从农民工变成一家小型制衣厂负责人。往年春节,他大年初七就踏上旅途,回厂开工。今年听说乡里要召开乡友会,他特意留了下来。
17岁时,他因家庭贫困辍学,体会过没钱读书的艰辛。今年,乡里在共青团贵州省委春晖行动发展中心的帮助下,成立了"春晖助学基金",汇聚乡友力量,资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王仕玉主动捐出1000元,"以后一定年年捐钱,让家乡更多的孩子能读上书。"
贵州武警总队第一支队的宣传干事班荣新专门请假从贵阳赶了回来。在被聘为"春晖使者"前,他就一直心系家乡发展。2008年,在他的联系下,部队向长顺县三个贫困乡的学校捐赠了600多套课桌椅。
"家乡仍然很穷,我很着急。"班荣新说,他的老家班丛村至今交通不便,严重阻碍了当地群众脱贫致富。如今,他最大的愿望就是能获得乡友的帮助,修好通村公路,让父老乡亲走上致富路。
扬州大学艺术学院教授杨殿斛也是从营盘乡走出去的,外出30多年几乎年年回家过年。在座谈会上,他建议家乡做好文化旅游文章,同时希望乡镇政府多组织文化活动,丰富农村群众文化生活。
当天,乡友们还为长顺县"感恩教育基地"揭牌,在营盘乡落成不久的春晖文化广场上与乡亲们联欢。广场的拱门上,一副对联引人遐想:"多情最是春归燕,万里云天恋旧窝"。
来源:新华网(王橙澄 陶亮) 编辑:宁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