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颗骨科常用的钉2000多元,一套血管药物支架1.1万元,一套髋关节假体5万多元,进口的价格则更加高昂……高价的耗材及药品直接导致了看病贵,增加了病患者的经济负担。
药品及医用耗材作为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健康的特殊商品,其价格的高低关系到患者的切身利益,备受社会瞩目。作为全国人大代表,钦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副院长张福维一直关注药品及医用耗材价格问题。他认为,药品及医用耗材在日常的就医费用中占到50%至60%的比重,甚至更高。“应从源头上规范药品及医用耗材定价,健全价格管理机制,切实减轻人民群众就医负担。”
张福维说,尽管政府有关部门对药品及医用耗材实行统一招标采购,但收效不明显。如国产乳酸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规格、含量、包装、剂型相同,生产企业不同,中标价格从1.88元至32.82元不等。“目前我国药品及医用耗材价格形成机制存在一定的问题。”张福维介绍,我国药品及医用耗材定价由企业报价、主管部门审核批复、部分药品国家统一定价、政府组织招标等办法定价。
“但在现实操作中,药品及医用耗材的销售环节太多,每经过一级代理或一个环节,价格都要增加一定比例,层层加价。有些药品生产企业将政府指令降价的药品,通过重新命名、换包装、重新申请药品批号等一番改头换面重新登场,以‘创新药品’推向市场,比之前的价格更高,甚至几十倍地涨价。”张福维呼吁,加强药品及医用耗材的成本调查和监测,建立科学的价格形成机制,确定一个合理的价格标准。并且建立价格监测体系,把医用耗材及药品监管起来,避免一些不良企业将旧药改头换面,重新定价“高价复出”。同时,规范指导临床医生医疗行为,遏制医用耗材或药品滥用导致的过度医疗。(特派记者 张冠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