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将“中国梦”延续给每一位海外莞商
早年因家境贫困差点辍学,创业之初又曾血本无归,凭着诚信,他创下好口碑,他的公司成为马来西亚唯一养殖微藻并拥有生物科技认证的企业
东莞时报记者 周桂清
人物档案
姓名:张建华
年龄:38
性别:男
籍贯:广东东莞
所在企业及职务:生物巢科技生态园有限公司 总裁
社会职务:马来西亚东莞商会总会长,马来西亚得胜之家(戒毒中心)顾问、怡保市得胜生命训练中心主席、怡保市国际商人协会副会长
个人事迹:他是生长在马来西亚的第三代华侨,但从小家境并不富裕。凭着理想和干劲,他在异国他乡逐步创立自己的事业。他还关注青少年社会问题,长期支持和参与戒毒所的慈善工作,他曾说过“能拯救一名染上毒瘾的青少年,那就等于减少社会的一份负担,更能为社会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当中国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张建华加快推进目前东南亚最大的总面积达700亩的微藻研发和养植项目,采用国家科技部和科研院校合作的方式,结合中国和马来西亚双方科技人才,合作共建中国-马来西亚微藻生物科技示范园,并在示范园内建立微藻推广示范基地和微藻联合研究中心。他还积极为促进东莞和马来西亚商贸发展搭建桥梁,正在策划开发旅游生态园产业,其中包括建设“马来西亚华侨博物馆”,希望将“中国梦”延续给海外的每一位莞籍商人。
个人名言:敢梦,敢说,敢做,敢于失败。
回首在异国他乡几十年打拼的点滴,张建华感触:“天生我材必有用。”白手起家,历经血本无归、合伙人背叛等种种磨难,张建华最终创办了马来西亚唯一养殖微藻拥有生物科技认证的公司。公司不仅享有10年免税的优惠,还获得了2013年马来西亚科技创新奖。
他透露,目前正在马来西亚策划开发旅游生态园产业,总面积达1150亩,建成后将成为马来西亚最大的生态园。这其中包括建设“马来西亚华侨博物馆”,他希望将“中国梦”延续给每一位海外的莞籍商人。
幼年家境贫困,他差点辍学养家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句话用在张建华身上相当贴切。
张建华祖籍东莞凤岗,祖父辈就在马来西亚发展,到张建华这里,虽然已是第三代,但生活质量并没有明显的改善。
张建华说:“我们家里有六个孩子,我排行老四,上有一个哥哥、两个姐姐,下面还有两个弟弟。爸爸是木材开发商,但生意不好做。经历过一次大变故,家道中落。父亲当时不想替别人打工,于是改行从事农业生产。”
小学二年级起,张建华放学后经常跟随父母到菜园里工作,星期天在镇上摆地摊协助父母卖蔬菜。他笑着说,“从小我就懂得什么叫讨价还价、批发零售。”
张建华小时候很单纯,他曾经问妈妈,“为什么我们这么苦,这么穷?”他记得,妈妈说起爸爸做生意的故事,脸上总不自觉地流露出喜乐和怀念。这让张建华明白,妈妈其实很惦记以前的日子。他暗下决心:“要过上好生活,一定要做生意,而且要做大生意。只有成为一位成功的商人,才能让父母过上好日子。”
一边上学一边卖菜,这样的日子持续到初三。“当时家里经济特别紧张,我想过放弃学业,参加工作为家里赚钱。”张建华扳着手指头说,“为了支付六个孩子的生活教育经费,父母不得不兼职三四份工作,非常辛苦。”每次给父母剪手指甲时,看见他们那双又粗又大的手,张建华内心非常理解父母的辛苦。他坦言,那时真的不想添加父母的负担,只想尽快到城市工作赚钱,改善家里的生活。
不过,在父母的坚持下,张建华还是完成了中学学业,并顺利参加了高中毕业后的会考。虽然成绩并不理想,但父母还是希望他多念几年书。
为了不伤父母的心,张建华只好翻开报纸寻找合适的学院就读,结果还真找到了一个好学校。张建华说,当时有个旅游和酒店管理专业,只需一年半的专业培训,就可以出来社会工作。其他专业的课程,最少也要3年才能毕业。
突遇变故,他开始关注保健品市场
1996年,结束大学学业后,张建华进入吉隆坡一家旅游公司担任导游。但半年后突如其来的一场交通事故,让张建华彻底明白,世事无常。“必须懂得珍惜眼前的事和人。把握好眼前每一个机会,勇敢地踏出第一步,努力编织及完成自己的梦想。”张建华告诉自己。
那是旅游旺季,新加坡分公司人手不足,总部派张建华协助带领一支150人的企业团队到云顶旅游。云顶高原是马来西亚著名旅游胜地,大家玩得非常开心。不料,回程时,因刹车器发生故障,其中一辆载有32人的旅游巴士冲下近百米深的山谷,17名游客当场遇难,还有15名游客受伤。
十多年过去了,回想当时的情景,张建华还心有余悸,“当时我所在的巴士一直跟随着出现意外的巴士,也就是车队中的第二辆车。发生车祸后,现场非常混乱,加上当时还没有手机,我也不知如何是好,完全没有主意。”
亲身经历了这件事,张建华感慨“世事真的无常”。几个月后,由于长期在外吃东西及应酬,他患上了严重的鼻窦炎,“鼻子严重阻塞,呼吸非常困难。”医生建议他马上放下工作,及时做手术切除鼻息肉,才有可能康复。
手术很成功,在休养期间,服用了朋友送的一些保健品,张建华感觉舒服多了,“鼻子可以呼吸顺畅,再也不鼻塞了。”
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一次意想不到的鼻窦炎,让张建华明白,健康的身体才是最重要的,而保健品大有市场。“道理很简单,人需要有健康的身体,才有能力完成工作、实现理想。”
经过详细分析市场和计算成本,张建华发现保健品市场很有潜力。说干就干,他与几位朋友商议后,创业开办了一家公司,从事保健产品的代理及批发。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张建华创办的企业,已经研发和生产出百余种保健产品。如今产品除了在马来西亚热卖,还行销到周边国家,如印尼、泰国、新加坡、越南、南非和美国等国。最近产品进入中国市场,在中国台湾、香港、上海等地,都有不错的业绩。
创业艰难,曾遭遇合伙人的背叛
回想当初创业时的艰难,张建华坦言“一波三折,非常不容易”。
压力首先来自父母。当年,张建华刚说完创业想法,父母当场就否定了。母亲还善意地提醒他,“做人要安分守己,既然好不容易修读完旅游课程,就应该在旅游公司好好工作,不要冒险做事,不熟不做嘛。”一些亲戚长辈们也嘲笑张建华不自量力。
张建华还是坚持自己的想法。“一定要出人头地,证明给父母看,我是可以的。”
命运总爱开玩笑,创业不到两年,张建华就失败了,血本无归。当时,张建华打算向父母借钱重新再来,但一想到父母当时反对的情形,他又非常理解父母的辛苦,只好放弃了。不过,令张建华感动的是哥哥的态度。“在电话里向哥哥说了自己的想法和决心后,哥哥很爽快地借给我1万元,还提供了一张6000元的信用卡。”
有了哥哥的支持,张建华联系上合作伙伴,又成立了一家新公司,从头再来。令人没想到,一年之内,公司业绩非常好,赚了好几倍的钱。可惜好景不长,公司稳定发展的第三个年头,张建华栽了一个大跟头:合作伙伴通过欺骗的手段,卷走了公司所有的资金。
不是做生意失败,而是被最信任的朋友出卖并抛弃,这让张建华特别伤心。他一度甚至对人失去信心。此时,家里人的关怀却让他倍感温暖。“父母和兄弟姐妹不但没有责备我,还鼓励我重新出发。”重新归零的张建华,没有资金,没有汽车,只剩同行口碑里足够的诚信。
失业好几个月,张建华的手机号码一直没换。突然有一天,他接到一位老主顾的电话,说产品效果不错,要订购一批产品,还强烈要求做代理商。尽管张建华好言相劝,告诉老主顾目前没有存货,需要从国处进口,花的时间比较长。令他没想到的是,这位老主顾立即答应成交。
两个月后,顺利交货,张建华好好地赚了一笔。此后,针对一批想拥有自己品牌的顾客,他专门推出了贴牌加工业务。“我愿意多为顾客着想,顾客也就越来越多。”张建华的生意开始了跨越式发展。
2010年,他建立了制药及保健品加工厂,创办生物藻科技公司,并在马来西亚成功立项,成为马来西亚唯一养殖微藻拥有生物科技认证的公司。“公司享有10年免税优惠,2013年还获得马来西亚科技创新奖,开设了第二家工厂。预计今年年底,第三家工厂和化验室也会建好并正式投产。”张建华说。
否极泰来,筹建马来西亚最大生态园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促进中国与东盟国家合作。设立中国-东盟技术转移中心之间的技术转移,已被列入为“中国-东盟科技伙伴计划”的一部分。
张建华非常激动,“我看见了祖国伟大的理想和愿景。”为了实践这个战略构想,张建华推进了马来西亚第一家、也是东南亚最大的微藻(有机螺旋藻和雨生红球藻)的研发和养植项目。最令他自豪的是,2013年9月3日,中国-东盟技术转移与创新大会上,由张建华策划打造的有机螺旋藻和雨生红球藻研发及养植项目正式签约。签约仪式上,有中国科技部部长万钢的见证。这是中马联合设立的微藻研发中心,也是东南亚最大的微藻项目,占地700亩。
张建华还透露,为了配合马来西亚旅游年的推广活动,目前公司正在打造一个生态园旅游产业项目,以现代农业科技和环保有机食物循环教育为主题,总面积达1150亩,这将是马来西亚最大的生态园。“现在,很多国家进入高科技资讯时代,地球村已逐渐成形。依托生态园,我们公司的保健品、中草药、生物制药产品,还有有机农场、民俗度假屋和旅游产业,都会迎来崭新的局面。”经历苦难与挫折后,张建华的生态园终于迎来灿烂的明天。
人物对话
“希望各界莞商联合起来,携手共进,取得更大成就”
东莞时报:请分享在海外发展的难忘经历。为什么要到海外发展?当时是什么情况?
张建华:最难忘的事,应该是2006年,我到印尼投资设立公司。当时朋友介绍的合作伙伴并没有兑现承诺,加上两国的经商文化存在差距较大,最后失败了,重新退回马来西亚发展。今年参加一些商会活动交流,到印尼考察时又认识了一些朋友。若再遇到值得信任和合适的合作伙伴,还会到印尼组建公司。
东莞时报:在创业的路上,你遇到最大的难题是什么?你又是如何渡过难关的?
张建华:在创业这条路上我的确经历了很多,最大的难题就是当公司面临生死存亡时,当初与你奋斗的合作伙伴背弃了你,最后只剩下自己一个人苦苦坚守。幸好,以前帮助过我的好友及时伸出援手,在得知我的困难后,每天都会来到公司探访我,和我分享人生正确的价值观,还鼓励我不要放弃。在大家的热心帮助下,我终于突破了心理障碍,坚持下去直到现在。
东莞时报:很多企业做大做强之后,通常会走多化元之路,崇尚“东边不亮西边亮”,但广东又有句俚语“不熟不做”。作为企业决策者,请问你在传统行业面前,如何面对多元化进行创新?
张建华:不可否认,企业做大做强是每位企业决策者的目标,但我们也必须明白并承认“花无百日红”的真理。企业要与时俱进和创新,决策者首先要接受新一代年轻人的工作方式。八零后九零后比较喜欢自由发挥,不喜欢机械式和命令式的工作环境。在马来西亚,很多老板现在不一定穿西装打领带,通常穿牛仔裤或运动衫上班,主动和员工一起用餐聊天。企业要发展要创新,老板须带头改变。
东莞时报:祖国的发展、家乡的发展对你有什么帮助?你怎么看待祖国的发展、家乡的发展?如果你回东莞发展,最关心的或者最感兴趣的是什么?
张建华:祖国和家乡的繁荣发展,对我来说是一件值得骄傲和开心的美事。国家富强直接或间接性影响着我们海外华侨在外的社会地位。若有机会回到东莞投资发展,我最关心的就是东莞在转型方面的决心。过去东莞在多元经济发展方面的确取得傲人的成就,但企业家更要注重社会责任。政府和商会,可通过举办各类活动,让有责任感的企业家现身说法,以形成浓厚的责任氛围。
东莞时报:你如何理解“厚德务实、敢为人先”这些“莞商精神”,或者你觉得什么是“莞商精神”?
张建华:在我看来,莞商精神最突出的就是“厚德务实、敢为人先”。在我认识和遇到的莞商身上,有着敢于创新和尝试的精神。
作为生活、工作在海外的第三代华侨莞商,我个人认为,福建、潮州、福州和温州在外的商人们的团结互助,值得我们莞商学习和借鉴。在马来西亚,很多大项目,老板们都是以商会的名义联合起来进行竞标、投标。若在海外的莞商也能够携手共进,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也能做出更大的成就。
东莞时报:以你的经历,能否给家乡建设和莞商发展,提供一些好建议?
张建华:事业固然重要,但孝亲敬老、家庭和睦更重要。同时,无论是经商,还是为人处世,都应该保持诚信。尽力回馈社会更应该是我们每位莞商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