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广州小学招生即将拉开序幕,今年起公办小学招生拟启用网上报名,并入电子学籍系统。继广州市教育局正式提出“学区化”办学探索后,小学招生政策的变化再次引发市民关注。
每年春季,购买学位房的家长总是占据房产交易市场,而关于招生的信息也总是特别容易引起舆论反响。为了给孩子占得一席优质学位,家长们不辞劳苦、不惜重金。以往,小学报名之前总会有不少家长在学校门前排长龙等候,报名的首个周末最为火爆。部分名校草木皆兵,往往全校出动,采取派号、加强保卫等办法来应对。今年启用网上报名,而且预约排名不以登录的先后作为依据,可以免除家长风吹日晒之苦。更重要的,小学入学实现“零择校”,这是近年来广州一直强调的改革目标。根据《广州义务教育阶段招生指导意见》,2015年起,公办小学非正常跨区域招生比例必须控制在10%以下,并逐年减少,2017年要达到95%就近入学。网上报名、电子学籍等手段有利于教育部门对各个小学学位进行管控,盯紧择校行为。没有学籍的招生,事实上是无效的。如果在电子学籍之外不存其他学籍,严管学籍建立,相当于抓到了择校问题的根本。这意味着只要教育部门严控,择校可以不断被压缩甚至被消灭,“零择校”的许诺并非空口之谈。只是按照相关办法,今年的招生数据并不向社会公开,若能不断深化改革,向社会公示各学校的招生名额与比例,将为破釜沉舟的教育改革探索增添一抹亮色。
同样引发广州市民朋友圈刷屏的,是关于“学区化”探索被提上议程。广州市教育局发布的2015年教育工作要点称,越秀等五区将探索实行学区化办学。这消息让不少家长生出担忧,看似顺理成章的升学之路似乎平添波澜。霎时之间,“学位房变学区房,买了白买”的论调在各大论坛上发酵。事实上,“学区化”办学的概念并不陌生,目前而言,学区化仍主要指教育资源的共享与协同发展,将不同层次且地理位置相对集中的若干学校,组成资源共享、交流合作、共同发展的协作体,通过优质教育资源带动较弱的教育资源,实现学区内的均衡发展。但是,将学区办学与招生方式结合起来谈,甚至谈及以房产的置业先后等来决定积分等,这是并不多见的解释。引发的争议是,学区化能否消除区域差距,真正达到教育均衡?在首先尝试策划学区调整的越秀区,名校林立,相对比较好划分,但放眼广州,整体上学校布局并不均衡,划分本来就难。如果强行把强校和弱校捆绑在一起,谁愿意去弱校?入学与积分挂钩,积分与房产挂钩,从找“学位房”变成找“学区房”,最终推高的还是房价。
择校现象的存在根本上说还是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的结果。因此,要从解决教育均衡问题着手,通过学区化来实现师资流动、软硬件共享、生源交流这样的目标是可行的,但是贸然与招生挂钩,恐怕适得其反。目前而言,广州学位房的价钱并没有异军突起,最根本的原因是没有入读哪间学校是一本万利的,难以做到名小学到名高中一条龙。这使得家长根据利弊作出不同选择。如果学区化打破了地段入学可预期性的同时,还是捆绑着房产的各项指标,捆绑着一条龙的名校,这不仅没有解决根本问题,反而为改革增添了不必要的阻力。在深化改革路上,所遇到的问题几乎都是硬骨头,也必然会因为重新分配利益而引发争议。但根本上说,还是要抓住改革的核心问题——“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