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开始,广州市不少小学让家长轮流或聘请社会人员负责学生午休托管,让家长陷入难处,如何破解?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教育厅厅长罗伟其4日表示,既然政府已为午休看管埋单,不妨用补贴的钱由教育主管部门制定托管人员资质队伍建设和资质标准的建立,统一组建、培训和成立一支专业化的托管人员队伍,让大家都受益。
原以为取消学校午休费之后,只要政府补贴则学生托管的难题就迎刃而解,没想到却遭遇“政府埋单学校不买账”的尴尬。学校将托管的“皮球”踢回给家长,即便不能完全指责学校和老师,至少也可看到学校某种不想管事、不愿揽责的意愿。此前不少老师就表示看管学生午休不是多少钱的问题,而是自己也想休息,无论多少钱都不想看管。从保障老师的休息和身心健康以及社会化运作的角度出发,用财政补贴统一组建一支学生午休托管队或是一条路径,但必然也面临诸多考题。
这其中的问题之一就是补贴是否足够?按照广州市去年11月出台的试行办法,午休和课后托管服务补助标准分别为每生每天2元,用于发放参与托管服务的在校教师补贴和向社会聘请人员的劳务费。当时,教育部门就称 2元补助标准是通过对比课后和午休托管所产生的最低标准人力资本投入测算,“标准是偏低的”。因而,“政府埋单学校不买账”现象的背后,应该有老师既不想放弃休息又有不愿接受“低标准补贴”的成分。这与政府取消托管费之前老师也不愿意承担课后托管“额外任务”的原因并无两样。
由此观之,要化解目前遭遇的尴尬,如果还靠行政命令“压制”学校必须承担托管任务,以“最低标准人力资本”来“强迫”老师必须服从,即便可以也非良策。及时对托管运营情况进行评价,较为精确地测算托管的实际、合理的成本,以此判断财政补贴是否应适当上浮或学生家长是否应适度分担托管费用等,来调动学校、老师和外聘人员的积极性,这是必须要做的。
如果要建立一支专业化的托管队伍,如何组建,怎样运作,无疑也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具体看,教育部门制定托管人员资质标准这方面的事不难做,考核发证之类的事政府行政部门也在行,但建立起来的托管队伍到底是依附在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身上还是彻底的社会化运作,一些学校场地不足问题如何解决,日常怎样实施有效的管理,主管部门、学校、老师、托管机构和家长等各方的责任如何分担,这些均无现成经验可借鉴,对相关制度的细节设置考验不小。
尤其是学生托管事关安全大事,家长始终认为孩子交给学校直接托管最放心,学校对聘人看管的安全保障也有顾虑,这是对组建“专业化托管队伍”的最大考验。如果社会人员只是抱着赚钱的目的而来,不像老师一样细心看护,而发生安全事故,责任恐怕也始终少不了还要学校来承担,此中纠结如何理顺,恐怕就不是只要政府肯花钱、有人看管就了事。
无论怎么样,既然政府肯花钱,组建专业化的托管队伍这条路是值得大胆探索的,但是否应大包大揽还值得商榷。至少,除了利用学校条件提供托管之外,如果对校外托管机构实施准入制,严格规范管理,使之成为补充,让学生家长自由选择,也可减轻学校的压力,这也应是一条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