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发言】中大新任校长罗俊表示,从现在开始是一名中大人,感谢上级组织对自己的信任。“中大以学为本,能成为他的一员,让我倍感荣幸,立志和大家一道传承中大的历史与文化,努力谱写出人心向学的篇章”。他说,任职中大校长,感受到的是前所未有的压力,作为一名中大人,需要勇气面对挑战,需要智慧来开拓进取。他说,智慧来自于师生、职工、校友。“我会聆听你们的心声,应对即将面对的机遇和挑战,这些都需要你们的建议。”罗俊说。
1985年获得中山大学理学硕士学位,长期从事引力实验与精密测量物理研究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任命罗俊担任中山大学党委常委、校长(副部长级)。1月27日上午,中共中央组织部有关负责人在中山大学宣布这一任免决定。罗俊此前任华中科技大学党委常委、常务副校长。
罗俊,男,1956年11月生,湖北仙桃人,理学博士,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982年毕业于华中工学院物理化学系,获理学学士学位,后留校任教,直到来到中大前。仔细说来,罗俊与中山大学渊源有自。1985年他在华中工学院研究生毕业,获中山大学理学硕士学位。在这个意义上,罗俊应是中大校友,此番上任也可称为重返母校。
上世纪80年代,正是中山大学引力物理研究室巅峰时期,而这应与罗俊后来的研究领域联系颇深。1974年,中山大学开始探测引力波,并在1978年建设引力物理研究室,这是当时国内仅有的两个同类型实验室之一。1916年,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预测了引力波的存在,但科学家为此殚精竭虑,却一直没有直接观测到引力波。世界科学界公认,引力波是最难检验的尖端科技之一,也是一项意义重大、十分困难的物理学基础研究。
罗俊长期从事引力实验与精密测量物理研究,开展了牛顿万有引力常数G的精确测量,实验结果被国际科技数据委员会(CODATA)基本物理常数任务组收录;开展了光子静止质量的实验检验,实验结果被国际粒子物理数据组(PDG)收录;开展了亚毫米范围牛顿反平方定律的实验检验,实验结果得到国际同行认可;与他人合作开展了宏观旋转物体等效原理的实验检验等基础科学研究。
2009年,罗俊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大学原校长许宁生也是这一年成为中科院院士。不同的是,罗俊属数学物理学部,许宁生则是信息技术科学部。此后,罗俊开始走上学校领导岗位。2010年7月任华中科技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2013年7月任华中科技大学党委常委、华中科技大学常务副校长。
当选院士后,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专门发布相关新闻,因为1999年罗俊获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理学博士学位,此间他师从著名的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学专家许厚泽院士。新闻中说罗俊“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成果斐然,曾获中科院院长奖学金特别奖和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记者在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信息网搜索看到,罗俊是在2002年获得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论文题目为《万有引力常数G的精确测量(英文)》,指导老师正是许厚泽。该文摘要写道“采用长周期、高Q值的扭秤,并选择恒温、隔振、电磁屏蔽以及外界引力干扰小的实验环境,从而有效克服传统扭秤实验中扭丝的滞弹性和热弹性等影响,采用扭秤周期法在 1 0 5× 1 0 - 6相对精度上测量万有引力常数G。为了进一步提高G的测量精度,还系统研究了精密扭秤实验的各种系统误差及其对G的影响。
而这也是他学术研究领域的基本反映。
不仅如此。在他的指导下,有两位学生也获得全国优秀博士论文。2003年,罗俊在华中科技大学指导的学生胡忠坤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2008年罗俊指导的学生涂良成凭借论文《光子静止质量的实验检验》也摘此殊荣。
30年山洞搞科研“追”引力
作为国内知名的引力物理学家,但其实在互联网上对罗俊教授的报道信息并不多,即便是华中科大校内媒体也鲜有关于他的采访报道,堪称低调。
在长年不见天日的喻家山人防山洞内,罗俊带领团队三十年如一日,开展引力精密测量研究。他的团队取得的万有引力常数值,是国际上精度优于50ppm(1ppm是百万分之一)的七个结果之一;其引力实验室也被外国专家称为“世界的引力中心”。万有引力常数G是人类最早认识和测量的物理学基本常数,也是迄今为止测量精度最差的常数,因此备受各国科学家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