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香港公共图书馆和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合办的“广州十三行图片文献展”8日在港开幕,展现广州在18至19世纪繁华的商贸风貌。
广州自古就是中国的南大门,是中国海上贸易中心,在中国与世界的经济文化交流中占据重要地位。清乾隆帝在1757年关闭其他港口,独留广州一口通商,全国海上贸易都集中在广州,全交由广州十三行行商代理。十三行行商又称为“洋货行商”或“官商”,而“十三行”则是“洋货行”的别称。
这次展览在香港中央图书馆举行,展出来自香港公共图书馆和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的馆藏书籍,以及香港艺术馆28幅历史绘画图像,展现当时外商抵达广州的路线,珠江、虎门、黄埔和广州十三行的风貌,清代广州及其近郊的地图,以及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签署时的情景等。
香港特区政府民政事务局副局长许晓晖在开幕礼上表示,展览让参观者重温昔日广州十三行的辉煌,更认识和了解广州的外贸历史和岭南文化。她期盼粤港图书馆日后合办更多精彩展览和节目,一同推动两地文化发展。
展览还展出了明末清初学者屈大均的《广东新语》、十三行行商伍崇曜主编的《岭南遗书》和潘仕成汇辑的《海山仙馆藏真》等,展示广州对外贸易的历史和行商的文化生活。其他展品还包括第一部广东地理舆图总集《广东舆图》、中国第一部地方海关专志《粤海关志》、第一部广东书院专志《学海堂志》等,从不同角度探究古代岭南地区的历史及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