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小瑛:普及古典音乐的指路人

2013-05-27 19:05:25 来源:中国日报福建记者站
打印文章   发送给我好友

郑小瑛:普及古典音乐的指路人

土楼交响乐

在大多数中国城市里,人们对交响乐的态度是敬畏多于热爱。但有一位音乐家却凭着其一腔热忱和饱满干劲改变着这种局面。她的付出和成就打消了外界的质疑,也让厦门——一个原本就富含音乐底蕴的城市更具弦乐飘飘的魅力。她,便是我国著名女指挥家、厦门爱乐乐团艺术总监郑小瑛教授。

郑小瑛教授虽已年过八旬,可每当她谈及她的乐团时,那种神采飞扬,让你无法想象,这位意志坚定的女性在远超退休年龄的高龄仍不止一次地开辟新的事业。换做一个普通人,恐怕让他经历郑小瑛教授所经历过的种种困难中的其中一关,便会身心俱疲,败下阵来。

而这其中的一关便是:总得需要想方设法获得赞助。

“要想得到财政资助,你必须向人们证明你的价值。”郑小瑛说道。1998年,她卸任中央歌剧院首席指挥一职后成立了厦门爱乐乐团。其性质后来定为国有民办。同年10月,乐团成立仅仅一个多月,席卷东亚南的金融风暴使一些企业遭遇很大困难,赞助乐团的龙之杰公司也处于困境,购买乐器的钱没法付清,房租和演奏员的工资也拖欠着。而首演迫在眉睫,乐团告急。市领导随即批示一笔资金给乐团救急。郑小瑛后来回忆道,“若不是为了乐团,我或许早已离开。”

厦门爱乐乐团在1200场演出后,已然成为了厦门著名的文化景观。与大多数国内交响乐团不同的是,厦门爱乐并不从属于当地政府,而是以民办公助的形式运营着,只有35%的资金来源于政府,45%来自企业赞助,剩下的来自门票收入。这样的性质使乐团经营更加健康,同时也承担着更大的风险。

若以演出性质来分,乐团演出中有45%属于音乐季,27%是为了公益演出,而剩下的是纯商业演出。

尽管需要面对更大的市场压力,郑小瑛表示她并不怀念早年在中央歌剧院任职的日子。“那时我们有300多名演职人员,一年却只有5、6场演出,大部分演奏人员因工资低微不得不找兼职,时常翘班不来排练,而要保证乐团演出的质量必须要保证平日的排练。”

如今,只要郑小瑛宣布演出计划后就会有赞助商表示愿意出资。

一次, 在得知她要去台湾巡演后,一位企业家致电郑小瑛询问能否有幸成为独家

赞助商。后来,郑小瑛拜访了这位企业家的工厂并发出了这样的感慨:“这次造访打开了我的眼界,让我意识到私有企业并非我想的那么糟糕,这又恰似我打开了企业人士的眼界和耳朵,让他们领略到古典乐之美。”

“我并不认识这些人,也不会跟他们去把酒言欢。但是他们给予了我信任,他们肯定觉着这个怪老太太做的事儿对他们的城市是有好处的。”

“对于交响乐团而言,你必须让你的受众知道你到底是好在什么地方,而不能想当然。拥有一支交响乐团并非一件高高在上或是能自我陶醉的事儿。你必须为老百姓做点什么,否则没人会记得你,”郑小瑛说。

在最近的一次访俄演出中,厦门爱乐乐团在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大厅上演了“土楼北行”音乐会,本场音乐会的主打曲目是由乐团策划、委约刘湲作曲、表现客家人发展史诗的《土楼回响》交响曲。《土楼回响》表现的是客家人从中原躲避战乱南迁、团结开拓重建家园、坚守中国文化的宏伟史诗,该曲目曾在国内外被演出多次并获得了很大成功。

“在西方听众面前仅仅演奏西方曲目有何意义?难道为了就是展示你能演奏他们能识别的曲子吗?”郑小瑛说。

尽管莫斯科的主办方极力反对在曲目中加入一部在俄罗斯根本没人听过的中国作品,但郑小瑛坚持演奏《土楼回响》。演出现场对这首交响曲雷鸣般的掌声证明了她做了一个正确的决定。

日前在厦门举行的中国交响乐峰会上,郑小瑛表示,国内作曲家的经典之作太少,应当尽量鼓励作曲家更多地创作佳作。同时,她有一个音乐理想,就是“阳春白雪,和者日众”:“我希望越来越多的人共享美好音乐。” 正是如此,郑小瑛不仅是厦门的烫金名片,更是让中国人感到骄傲的名字。

(本文刊登于2013年4月23日英文《中国日报》第20版)

(中国日报记者 周黎明)

编辑: 宁波 标签: 厦门

精彩热图

美宠物狗与男童做“双胞胎”

王诗龄“强吻”kimi林志颖显尴尬 曝俩萌娃有爱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