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岁考古专家半身瘫痪 盼有人帮清理6万册考古书
闽南网3月25日讯 去年中秋节一场疾病,鲤城区马坂巷20号一座残破的古厝里,67岁刘志成的人生被分成两半。
前一半是清晰的。他每天买书、看书、读报、翻山越岭跟随媒体参观古迹发掘现场。后一半则充满不确定。脑血栓阻塞让他右半边身体无法动弹,短短1米距离,他靠着拐杖要挪10来分钟。
眼看着家中6万册和考古有关的图书正慢慢被白蚁蛀蚀,他不能让这些书籍和自己的未来一样未卜。他希望找到志愿者,帮他清理并管理书籍;右手已无法执笔的他,还想写几篇关于考古的论文,由他口述,志愿者当记录员。
怀念到处寻古的日子
刘志成住的这座古厝,几乎是荒掉的。墙壁上长满荒草,整个屋顶也被高矮的杂草覆满,斑驳的木门被封死。记者轻叩门扉,“走侧门,这边!”一声吆喝从侧门传出。
看着来人,刘志成脸上露出笑容。他坐的地方正对着卧室,阳光在这座古厝是很稀罕的。每天只有在中午短短一段,阳光才能透过木窗,照亮这个只有7平方米的房间。一张古眠床上,铺着褪色的被单,30多本最近两周的新杂志在床尾高高堆起。
他指着桌上放的一张最新剪报说:“多想走进现场,看看实物呀。”那是海都报3月22日《晋江紫帽挖出唐代“土豪”墓》的报道。以前,他每天从这里走出去,哪里有好书,哪里有古迹,他就奔向哪里。而今,他每天只能守在这方寸之地,等待当天报纸和杂志。
记得有次,听说晋江挖出一座古墓,天下大雨,路面泥水没过脚踝。出门时穿了双布鞋,60岁的他跟着几个20多岁的小伙子趟了过去。晚上回家,一脱袜子,10个脚趾被泡肿了。
两年前,他在报纸上看到一则新闻,南安丰州出土一块古墓碑。他发现新闻图片上有个古琴。凭着几十年考古的敏感,他马上去查看古代福建史书,顺着这条线索,整理出一套关于福建音乐史的资料。“国内在这方面的专著研究不多,所以我搜集的资料也不全,多希望能继续研究。”
可是现在,他连自己的生活都应付不来。
离婚30多年的妻子回来照顾他
“好好养病,看什么书呀。”昨天下午,一位穿紫色大衣的阿姨提着保温饭盒出现门外。
她是刘志成的前妻,两人已经离婚30多年。但自刘志成生病后,她每天都来照顾,按时送饭。提起爱书成痴的刘志成,前妻既心疼又生气,“医生都说了不让他劳累,他还要看书、看书,伤脑啊。”
去年中秋节前几天,刘志成晨起发现自己口齿不清,嘴角有些斜。但想着看病要花钱,他没有马上看医生。“我的钱买书还不够呢,怎么能花钱看病呢?”结果,拖到中秋节起床后,来接他去家里吃饭的儿子发现他身体不对劲。
送到医院,刘志成右半边身子已无法动弹。住院两月花去儿子5万元,如今每月还要1000元的医药费,刘志成还是不舍得从3000多元退休金里拿出,因为那些钱,都是留给下一期的书报的。前妻心疼儿子本已过得捉襟见肘的家境,忍不住唠叨起来:“我没有工资,儿子媳妇工资也不高,请个保姆一天要220元。他不能再病倒了。”
古厝里,大概藏有6万多册书籍,都堆在唯一两间不漏雨的房里。没有足够书架,只能放地上。潮湿的地面,让不少书籍开始发黄,被白蚁蛀蚀。以前,每每有客到访,刘志成总喜欢拉着他们到他的私人图书馆,单单剪报,就有6箱。这些新闻中,他要么是报料人,要么是讲解文物知识的“民间考古学者”。
昨晚捐款已达一万多
刘志成的心愿单,最早来自微博。前天,网友@平兄旺旺发布一条微博,短时间内被多人转发,引起同城各大媒体关注:“泉州考古专家刘志成今年67,中风已大半年,独居,右手和右腿瘫痪,急需义工帮忙记录考古心得。老专家家徒四壁,积蓄万本书籍,望有人来帮忙整理”。
消息一出,前来看望刘志成的人陆陆续续。昨天下午,泉州自行车运动协会林会长带领团队来看望老人并承诺为书籍量身定做书架,泉州市区地方志学会秘书长陈乐怀也赶来慰问老人并给予慰问金。
昨晚10时,泉州市自行车运动协会林世哲会长打来电话,兴奋地告诉海都记者,他们已经为刘志成筹集到1万多元的捐款,今天将把这些捐款送到刘志成手里。
有人捐钱,有人出力。今天早上9点,“刺桐会”的5名志愿者将前往刘志成家,帮助清理书籍。因为考虑到春季多雨且潮湿,他们决定先把地上的书籍清理干净。因书籍多涉及海交历史知识,他们还特别招募一名对海交知识有研究的志愿者来负责。届时,这些书籍将被分门别类放置。据了解,刺桐会将组织数名志愿者轮流为刘志成当记录员。(海都记者花蕾 田米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