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浪屿不留人 “生”没有妇产科“死”没有太平间
笔山小学外迁,已经人去楼空
孕妇生个孩子要“乘风破浪”
“出生没有妇产科,死亡没有太平间。如此生不能生,死不能死,这个人间最美好的家园就成了不适合居住的地方。”岛上原住民老谢,曾经对鼓浪屿是深爱,现在是无奈。
鼓浪屿上的厦门市第二医院,从1898年至2006年,在鼓浪屿整整经历了108年的风雨。“早些年,二院的肺科、泌尿肾脏科、妇产科等专科,名气很大。很多岛内的病人慕名搭船到鼓浪屿看病。”原住民董启农说。
后来,一纸公文,要外迁鼓浪屿岛上的工厂。随之而来的,是就医人数锐减。
1997年起,二院部分搬迁至海沧。2006年5月,二院总部“挥泪”告别鼓浪屿,迁往集美。此后,岛上医疗事务由厦门第一医院鼓浪屿分部负责。
二院搬迁时,二中原校长陈碧玉就有过这样的担忧——岛上医疗水平降低,生命安全保障堪忧,将迫使那些仍坚守鼓浪屿的居民不得不选择离开!
她的担忧,并非多余。94岁的书法名家高怀之死,对坚守鼓浪屿的原住民震动巨大。
据知情人士回忆,当时高怀身体不适,鉴于岛上医院不具备条件,家属们被迫舍近求远,将他送往厦门岛内救治。由于时间耽误,一代名家不治而逝。“鼓浪屿上的医疗配套,已难以满足当地居民的医疗保障需求,只能看些感冒、发烧之类的常见病。”董启农说,鼓浪屿的孕妇想要生小孩,只得“乘风破浪”坐船赶到岛内的医院,有两个小孩因为来不及,一个生在了鼓浪屿码头,一个生在了快艇上。
恶性循环 岛上院校大范围撤离
医院搬走了,原住民反应强烈,但搬迁潮并未止步。
由于生源锐减,2008年8月,鼓浪屿上的厦门二中高中部迁往厦门五缘湾,带走近1500名学生,只留下了初中部的7个班级。
在这之后,岛上学校开始大范围撤离,包括曾经在鼓浪屿兴盛一时的各大艺术院校。
2009年12月,岛上的厦门演艺职业学院迁往翔安区;同月,中央音乐学院鼓浪屿学校鼓浪屿校区迁往五缘湾;2010年国庆前,厦门工艺美院教学主体迁往集美区,只留下毕业班在鼓浪屿校区。“鼓浪屿本岛生源已越来越少,很多学校都迁出去了,原住民的外迁率也越来越高,这是一个恶性循环的过程。”原住民小朱说。
学校和医院的搬迁,被何丙仲等专家称为“釜底抽薪”,逼得原住民不得不陆续迁离。“太不方便了,医院搬走了,学校搬走了,老朋友也搬走了,鼓浪屿上已没有人可以一起喝茶聊天了。”何丙仲的感伤发自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