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围头村:昔日炮火相对 今朝七夕相会

2012-08-24 10:24:51 来源:新华网福建频道
打印文章   发送给我好友

“我嫁到金门后,婆婆打趣说,两岸“八·二三炮战”时家里煮饭的大锅被大炮砸中过两次,说不定就是你父亲从晋江围头打过来的。”38岁的洪双飞笑着,看着站在身边的父亲洪建财。父女俩的身后,“第二届海峡两岸(围头)七夕返亲节”的横幅显得格外醒目。

今年8月23日,农历七月初七,是中国传统节日七夕,又恰逢“八·二三炮战”纪念日。对福建省晋江市金井镇围头村来说,历史的这番巧合耐人寻味。

晋江金井镇与金门相距仅5.1海里,围头村是大陆距离大金门岛最近的渔村,是福建最前线的地方。“特别是1958年‘八·二三炮战’打得厉害。村里落下的炮弹就有5万多发。”洪建财说。

不过,形势在悄悄转变,洪建财注意到,围头和金门的炮战,从大打到小打到打打停停,再到“单(日)打双(日)不打”,直到1979年元旦大陆发表《告台湾同胞书》,把两岸关系带入了新的阶段。

对洪双飞来说,父亲曾是“战地小老虎”的传奇故事,有点遥远和陌生,她记住的是随着两岸小额贸易不断兴起,父亲开贸易公司、与金门做生意的活络身影。所以,当1992年金门青年陈应超来到围头,走进她的生活时,她没有多少顾虑就决定嫁到金门。

“我女儿是围头村第一个嫁到金门去的,那时候比较稀奇,后来越来越多村里人嫁到台湾,现在已经有130多对,成为普遍现象了。”洪建财笑着说。

围头村现任村委会主任洪水平告诉记者,现在围头姑娘嫁到金门的有30多位,澎湖20多位,其他的遍布高雄、台南、台中、台北等地。近年来村里还迎娶了4位台湾新娘。

目前,两岸婚姻数量已达32万多对,且正以每年逾1万对的速度增长。在这一背景的映衬下,围头村作为“两岸通婚第一村”,相当引人注目。

此次来自台湾地区的姻亲共有81户163人。在返亲节现场,许丽丽一家四口其乐融融,让人充分感到七夕的浪漫甜美。10多年前,在新竹工作的蔡垂峰通过媒人介绍认识了围头姑娘许丽丽,双方喜结连理。这一次,许丽丽夫妇带着一双儿女回到娘家围头村。

“我妈妈当时希望我找一个闽南姑娘,可以和她说闽南话。后来用闽南话说起围头历史,真可以算是‘不打不相识’。”蔡垂峰笑着告诉记者,他爸爸听说媳妇来自晋江围头,不禁回忆起在金门扛石头、搬弹壳参加两岸“八·二三炮战”的情景。

如果说“70后”的洪双飞、许丽丽对“八·二三炮战”还算知晓的话,生于1986年的围头姑娘吴丹妮对这段历史几乎完全不知。“模模糊糊知道有这么一个名词,但不太清楚。事实上,我是看到村里的八·二三公园建起来,才弄明白半个多世纪前的这场炮战是怎么回事。”她说。

2007年,吴丹妮从围头嫁到澎湖,日子过得不错。“我差不多1年回围头村1次。我两个初中同学还托我,看到合适的台湾青年给她们介绍一下。”

“我们很希望围头和金门以及台湾之间的这种关系能够一直延续下去。”洪水平介绍说,返亲节期间,围头村和台南、金门签约结对友好村,还特别举行了“晋(江)台(湾)同源、缘定七夕”海峡两岸青年联谊活动,征集了50对来自福建以及台湾地区的青年朋友参加互动,为单身的“牛郎”“织女”提供相识相知的舞台。

23日晚,在围头村八·二三公园不远处的广场,两岸文艺交流晚会正热热闹闹上演,随后又举行了“祈福灯”放飞活动和两岸青年联谊晚会。而在不远处的一座房子里,洪双飞带来的两个儿子让洪建财的家里充满了笑声。

精彩热图

揭秘美绝密军事基地51区!

揭秘林青霞的蜕变